坚守红色初心 追梦乡村振兴——铜坑村用打铁精神点燃新时代奋斗火种

2019年05月05日 10:18:58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记者 程德胜 王导 胡锦 应柳依 董碧冰

  静谧怡然的铜坑村。

  曾经这里“硝烟”弥漫,兵工厂内的打铁声响彻全村;如今这里静谧怡然,乡村振兴的小康梦全村共奔。方岩镇铜坑村自古就以打铁闻名。80多年前,当时的一批打铁汉子凭借祖辈的技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师打造土枪土炮,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今,硝烟已散,但革命的记忆仍在,这片土地上的打铁汉子早已把那些红色记忆深深融入到血脉中,用打铁的精神、革命的斗志,锻造一个崭新的铜坑村。

  铜坑村农房改造规划图。

  程苏新:踏着红色印记 走向乡村振兴

  2008年,程苏新成为铜坑村党支部书记。“既然当了,就要为村里做些实事。”程苏新说,“铜坑村的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和人民幸福英勇战斗,我们在和平年代不能丢了这份担当。”

  从红色记忆中走来,向乡村振兴走去,这条路,程苏新一走就是十多年。

  乡村振兴从哪里开始?程苏新首先瞄准了村里的黄泥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铜坑村顺利募集到了修路资金,原本泥泞的土路,很快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边还种上了美丽的花草。在党员干部的努力,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程苏新知道美丽乡村不能止于环境美,更要让村民的生活美。2016年,铜坑村启动了农房改造。“党和政府出台了很多针对‘三农’的优惠政策,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程苏新说。

  现在的铜坑村,正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歌奋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已全面完成,农房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山坡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方岩红桔基地”已现雏形;村里的祠堂和古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里是农房改造项目的位置。”记者随程苏新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幕幕依山傍水的农村新剧在脑海中浮现,拆下的房梁和旁边的规划图,也在向人们诠释着铜坑的嬗变之路。

  当年兵工厂的机器设备。

  施忠明:红色历史的“传声筒”

  出生于1936年的施忠明是一名老党员,也是80多年前那段历史的“传声筒”。时光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沟壑,一如那些令人难忘的红色记忆。

  在施忠明的记忆中,“父亲”一词既模糊又熟悉。他出生以后就没有见过父亲,只能从村里长者的口中,得知一些关于父亲的模糊的信息:他是别人口中的红军,当年曾用代号“凤标”,是红军队伍中的重要一员。

  “村里的施式宗祠是当时的兵工厂,枪炮的制造全在这里秘密进行。大伙儿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村里至少得有十多人参与兵器制作。”施忠明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讲起来仍十分激动。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炉膛、风箱等用于打造兵器的设备。如今,这些物什在铜坑村村民看来,是一件件值得珍藏的“宝贝”了。

  村里的老人对红军的历史耳熟能详。

  施福长:全心全意支持家乡建设

  施福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铜坑村人,现在经营着一家电动工具厂。虽然他在城里工作,但一直心系村庄发展。

  这几年,施福长经常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资出力。“村里在进行农房改造,作为一名党员,总想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施福长说,“搭戏台、修祠堂这些事,虽然捐钱不多,这也是为了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施氏祠堂是红军兵工厂旧址,占地约500平方米。施福长从父辈的口中听到过不少关于施氏祠堂生产武器的故事。“土枪、土炮就在这里生产。” 施福长指着祠堂的一角说。

  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红色基因也深深烙印在施福长的骨子里。施福长说:“铜坑村可以充分利用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把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胜地,让铜坑村慢慢进入大家的视野。”

责任编辑: 邹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