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棚、保笼不再是回迁房标配!看城中村如何解开治理难题

2019年04月30日 12:05:45 来源: 浙江共产党员公众号 作者: 汤馨怡 郑志敏

  善贤:城中村变迁记

  雨棚、保笼,似乎成了城市中回迁房的标配,不仅影响着城市容貌,也是对居住者生活品质的损害。然而在杭州市拱墅区,有这么一个回迁房小区,没有一家一户安雨棚、装保笼,打破了许多人对回迁安置房的印象。善贤社区的善贤人家小区是如何实现这常人眼中无法完成的难题的?我们来一探究竟。

  没有雨棚和保笼的回迁房

  走进善贤人家小区,清清爽爽的外观让人无法和印象中的回迁安置房联系在一起。但是起初,和大多数回迁安置房住户一样,居民们并没有放弃安装雨棚和保笼,但社区书记胡忠华觉得,在雨棚、保笼笼罩下,小区品质将大大下降,居民生活质量也将受到影响。“我们班子在小区建成前,走访了30多个不一样的安置房小区,每个都有雨棚和保笼,跟生活在笼子里一样,还不美观。”胡忠华下定决心,“我们的小区,一定不能有这些。”

  然而,装雨棚和保笼的习惯和刻板印象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只要有一家装了,就拦不住了,但要劝说大家都不安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胡忠华想了个办法,他拿着手机,自己拍了一个14分钟的vcr,把装和不装的各种情形进行对比,然后每家每户地去找代表来开会,开了整整7天。胡忠华笑称自己当时就跟中介一样。宣传的效果达到了,为了公平公正,胡忠华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让居民们自己决定要不要装雨棚和保笼,最终选择不要安装的住户达到了70%以上。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有人开始从中作梗了。“有几个‘按兵不动’的,特意选在最后装修,等大家装得都差不多了,他们开始各种违建都搞起来了。”胡忠华对班子成员和小区里每个党员干部下了“死命令”:“坚决不允许,装了的必须拆掉,搞不定的刺头来找我!”这其中有一家还是胡忠华的亲戚,他多次上门劝说:“我在大会上跟大家承诺过,一定是要做到的!现在大家都支持我的工作,自家人更应该支持!”在胡忠华强硬的态度下,亲戚最终妥协了。

  小区交付以来,没有雨棚保笼,也没有违章搭建,大大提高了小区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良好的小区环境和优质的管理,也吸引了许多高质量租户,“小区房租费在同类型小区中算比较高的,这也提高了大家的收入,他们现在也都理解了,对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配合。”胡忠华很是欣慰。

  基层治理中的“内生力量”


  善贤人家小区“红背心”

  没有雨棚和保笼,没有违章建筑,这只是善贤社区针对小区治理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单”之一,“党建引领构建幸福大家庭”的理念为善贤社区发挥强大组织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员是小区治理中的先锋队,急事难事抢着干,带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在善贤人家小区,有5支党群志愿服务队,由100余名居民组建而成,分别是“真能干”“贴心聊”“看得牢”“气质好”“手挽手”,在社区建设、民情联系、安全巡防、文化健身、区域共建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社区治理的好助手。

  党建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三方协同治理模式是拱墅区探索的社区治理模式,并在全省创新成立“三方办”进行实体化运行。

  善贤社区结合自身“一社区一小区”的特色优势,将三方协同治理模式做了升级,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为全盘统领,小区党支部为治理核心,“家委会”为自治主体,居委会、物业、社会组织等为延伸的议事决策联盟。这种模式成了眼下拱墅区正在大力推行的“幸福家园”睦邻小区党建工作的基本“雏形”。

  凡是涉及善贤人家小区的重大事项,均由小区党组织收集提议,并由社区党总支先行把关,随后提交社区“家委会”讨论,再由居委会、物业等社区组织执行。而当遇到争议、发现问题时,社区党总支则化整为零,以小区党支部甚至楼道党小组为行动单元,广泛征询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流动人员代表及其他社区组织意见,进行投票决定解决方案。

  “这件事我一个人说了不算,要大家讨论的。”胡忠华时常这样提醒自己,民主自治是他一直希望社区达成的,他肯定地说:“老百姓感觉到自己在参与社区建设、小区治理,这份参与感让他们有了责任意识和获得感,非常高兴。”

  在小区交付前的调研中,胡忠华和班子成员明显感受到,小区管理中心三方扯皮的现象十分显著,为提高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胡忠华决定自己创建物业,并派了两名年轻党员到专业物业公司学习了1年,回来创立了点滴物业公司,打造旅店式管理模式的物业管理,一方面大大提高小区物业水准,减少了互相扯皮情况,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

  植根每个人心中的文化

  “城市化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而人是精神动物。”善贤社区注重文化渗透来进行人的管理。

  “家文化”是善贤社区的核心文化。在小区的中心广场,《善贤社区公约》被印在了最醒目的位置,这是社区党总支带领着54名党员逐户上门宣传、征集意见,经过3个多月、10余次协商会议,在收集了300多条建议后编纂而成的大家的公约,把“家”的情怀根植到每个居民的心中,用“家”的理念让大家自觉维护、治理社区。

  由于善贤社区是村改社区而来,大多数居民曾经都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为了使这一份感情有所寄托,也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根”,社区党总支特地在小区中开辟一块600多方的“开心农场”,由专人负责打理,定期组织社区的小朋友们进农场采摘、体验乡土文化,而农场的产出全部赠送给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居民们的记忆与乡愁留住了。

  和之前村里有很大不同的是,如今的社区有很多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善贤书苑、健身场地、党群服务中心……“这些活动场所建起来后非常受大家欢迎,经常座无虚席,书苑还开设国学班,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来学习。”社区工作人员欣喜地表示,善贤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特别丰富。

  “我在村和社区20多年,看到大家最大的变化就精神风貌的改变。”胡忠华感慨,“我们这些回迁村民享受了政策的红利,如果没有正确引领,很可能就走要偏。”看到大家精神风貌变得越来越好,胡忠华倍感欣慰,“只有基层文明了,社会才会文明。”

  做好了人的管理,社区推进各项活动和任务时变得异常顺利。社区还花了近100万元开发了“善贤E家人”智能卡系统,用于门禁、停车、安防、垃圾分类等管理,并可进行电瓶车安全充电、老人小孩安全监测,用智慧化手段,将善贤人家打造成高品质住宅小区。

  “让居民过上品质城市生活”是胡忠华上任时提出的,如今的善贤社区正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曾经的城中村,正在蝶变……

 

责任编辑: 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