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发布首本区域慈善事业发展报告 浙江慈善缘何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发布首本区域慈善事业发展报告 浙江慈善缘何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04月23日 09:36:34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黄珍珍 陈媚
在人人参与慈善的浪潮中,浙江慈善事业发展令人瞩目。去年,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综合指数,得分前100位的城市中浙江上榜13个市、县级城市,位居全国第二。
慈善事业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4月22日下午,《浙江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9)》在杭州发布。这是我省首本针对区域慈善事业发展的研究报告,全书近20万字。这份报告中,展示了我省浙江慈善事业的哪些特色经验与新趋势?
政府引导,慈善服务更加精准
3年前,我国第一部慈善法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浙江慈善制度化进程。
去年底,我省颁布《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为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各地市以《慈善法》实施为契机,纷纷出台相关行政法规及配套文件,如宁波、杭州、嘉兴等多市出台了《慈善信托备案管理办法》等。随着普法的深入,我省慈善组织法制化水平及规范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报告显示,自2017年开展首批“慈善组织”身份认定以来,截至2018年10月30日,全省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中依法登记和认定慈善组织588家,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92个,居全国省份排名第3位。如何将这些慈善组织的服务与困难地区的需求精准对接?我省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慈善精准帮扶基地。
近年来,浙江在各地以县域为单位整合民政、扶贫办、农办、人社等多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团委、妇联、工会、残联、关工委等群众团体,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多个慈善利益相关部门,在各地建起91家慈善精准帮扶示范基地,调动区域内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精准参与公益。以衢州开化慈善精准帮扶基地为例,自2017年11月建立以来共对接公益组织25家,筹集县内外各类慈善帮扶资金近1200余万元,救助帮扶各类困难群众8000多人次,将开化的慈善需求与省内发达区域的慈善供给无缝对接,实现了组织成长和慈善需求的双赢。
商善融合,打响浙商慈善品牌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慈善的创新与发展,与浙商企业密切相关。
报告显示,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浙商企业慈善正全面融入企业成长。从捐赠主体来看,企业仍然是浙江社会捐赠的最主要力量。我省百强企业中,慈善支出(包含企业捐赠、成立基金会、进行慈善信托等各种形态)呈现指数级增长。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胡润慈善榜》中,共有14位浙江籍企业家上榜,居中国大陆的第二位。
如今的浙商企业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直接捐赠,而是选择以专门的家族基金会等形式开展慈善活动。这些家族基金会具有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捐赠领域从济贫救困延伸至生态环保、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国际交往等全球性议题。
此外,越来越多的浙商企业在内部构建公益慈善生态,促进商业和公益慈善逐渐融合。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阿里公益集群囊括了个人基金会、企业公益基金会、互联网慈善平台与员工的慈善行动等多个方面,有效地将企业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员工的业绩创造与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践、企业公益行为同全国慈善发展融合起来,形成了商善融合的公益新生态。
“互联网+”,催生公益全新形态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与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组织或参与公益活动变得越来越便捷。
在浙江,互联网改变了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变迁。以淘宝“公益宝贝”为例,仅2018年前7个月,就有超过151万商家参与公益宝贝,超3.5亿用户支持,购买达到39亿人次,善款总额达1.76亿元;支付宝蚂蚁森林等公益形式,将合理消费、健康生活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丰富了慈善参与场景的同时,也让平台、捐赠人、公益机构、企业与受捐赠人的联系更加紧密。
报告显示,从捐款方式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公益慈善组织项目筹款的重要通道。以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旗下的亲青筹平台为例,自2016年5月26日上线至2018年9月底,已发布了591个项目,累计筹集2282万元善款,发动20多万人次捐款。近年来,杭州、宁波、台州、温州、湖州等5个地市慈善总会纷纷建立公益捐助平台,这些平台不断优化流程,更新慈善参与方式,社会救助更加可及,社会监督更加多元。
此外,互联网也极大地降低了公益慈善组织的服务成本,使慈善分工更加鲜明,推动了慈善组织专业化。以慈善信息化平台——灵析为例,截至2018年10月20日,浙江共有2617家公益组织和个人开通了“灵析”平台,有超过73万人次通过“灵析”参与并支持公益机构,接收公益资讯。互联网正成为全省公益组织内部治理、在线学习、组织发展等专业化公益的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