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焕新 只为生活品质之变

2018年12月13日 12:49:1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者按】

  城市建设是个精细活。

  对于杭州来说,城中村改造是民心工程,百姓对此翘首以盼,鼓掌欢迎。这也是民生工程,那些“村落”从无人管理的脏乱之地,变得亭台楼榭、绿树成荫。

  改造不为政绩,也不仅仅是“旧貌”的更换,而是从里到外的脱胎换骨,更是精雕细琢下生活品质的大提升。

  这些年,杭城的边角正在换上“新颜”。

  昔日城市边角遮天蔽日的电线不见了,曾被人们踩踏成荒地的绿化带,如今郁郁葱葱;

  过去高地不平、违建丛生的小破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小别墅;

  日夜骚扰的噪音烟火不见了,每天清早迎候的,是萦绕在房前屋后的鸟语花香。

  “村庄”变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在改变。

  村貌之变

  一场“外科手术”式综合整治

  环境卫生差、治安消防状况不容乐观……这是城中村的通病。城中村改造首先面对的,就是要在这一片“脏乱”中,浇灌出华美之地,让让旧貌换上新颜。

  这两年,因城中村改造而脱胎换骨的“村庄”不少,萧山“宁安村”就是其中一个。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宁安村的老人们总会笑眯眯地坐在楼下,享受着久违的通透阳光,他们说,村里的乱搭乱建少了,空气也清爽了许多。

  曾经,仅有656幢房子的宁安村,出租房就有近5000间。“最多的时候外来人口超过两万人,而社区居民只有2000多人,基本上是10∶1的比例。”宁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当地百姓看准了这笔可观的租金生意,纷纷加高、扩建主房,或自搭违建辅房。在宁安村土生土长的陈大伯回忆,这里的违建高、大、多,远近闻名,“有的人甚至把原本3层的房子加高到了8层!”

  阳光照不进屋里,路面上污水横流,管线横七竖八……要改变,“乱”字首先要去掉!一场“外科手术”式综合整治,推进宁安。

  超高的房子“削”,超大的房子“劈”,空中杂乱的电线不见了,整合进入地下;沿街店牌店面都统一了,一眼看过去清爽漂亮;腾挪出来空间,变成了停车位、文体健身设施,还有一个个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增添绿意。

  皋城村鸟瞰

  宁安村并不是特例,“旧貌换新颜”但又留住原生态的城中村改造,在杭城各地上演。

  城西的益乐新村,原本灰头土脸的农居房,统一换上了米黄色的新装,屋顶也进行了统一规划;柏油路特别宽敞,家家户户门前有花园,屋后有绿化。

  城东的皋城村,曾经仅有一条黄泥路,鸡鸭满地跑,如今农居、古树、老井、茶庄散落其中,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农居博物馆。

  昔日的城中村,蜕变成杭城里的一道别致风景。

  民生之变

  拉开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大幕

  看得见的“面子”在变,看不见的“里子”也在变。

  借力城中村改造,杭城边角拉开了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大幕,当宁安村在进行从头到脚的更新迭代时,距离此地30公里的一座“景中村”沿山村,同样的改造也在轰轰烈烈地推进中。

  西湖看水,皋亭看桃。杭州江干区沿山村,就背靠皋亭山、南依上塘河,是杭州人口中“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这些年,因皋亭山景区名声日益在外,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沿山村,这里的农家乐,几乎家家都爆满。

  但与兴旺的人气相比,沿山村的基础设施曾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没有自来水,只能靠加压提供;没有排污管道,污水只能排在路边;没有管道燃气,烧饭只能用煤气瓶……

  沿山村

  去年年初,皋亭山景区沿山村“景中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洋房旁的附房一一拆除,彩钢瓦搭建的小房子消失了,家家户户的铁栅栏也不见了...... 从屋顶墙面到门窗瓦片,从排水电力到燃气通信,所有的配套设施都来了一次彻底更新。

  75岁的沿山村村民谢永富,曾为支持改造,带头拆掉了自家附房,如今他告诉记者,值了!“整改得很好,就像一个漂亮小镇。”

  其实,在过去几年里,杭州相关部门已对杭城百姓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用水、用气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制定了详细的提升计划。

  城中村改造,更像一针催化剂,让这些民生设施的提升改造,以一种更有效、更迅速的方式推进。

  华联村

  不仅仅是宁安村、沿山村。杭州三墩镇西北部的华联村,在增加景观节点、游步道、绿化的同时,也完成了强弱电“上改下”、562户天然气入户。

  城北的吴家墩,正在进行一场“记得住乡愁,彰显运河独特韵味”的提升改造,管道更换、雨污分流亦在其中。

  而在今后几年,杭州的这场城中村改造,将带来203个教育设施项目,23个医疗卫生设施项目,57个文娱体育设施项目,社会服务41个设施项目;建设439个各类交通设施,贯通36条河道,打通91条断头路,建设94个公共停车场。

  一个便捷舒适的15分钟生活圈,正缓步走来。

  生活之变

  接轨城市开启崭新都市画卷

  城中村改造,最终是为民生福祉。所有的变化,在百姓眼中,凝聚成一个问题:生活有没有越变越好?

  71岁的王广兴,是土生土长的杭州蒋村人,住在城西骆家庄。在他看来,自从1992年,骆家庄从余杭区划归西湖区以来,周边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车水马龙的道路,周边的居民小区和城市综合体,取代了过去的田野,也改变了骆家庄的产业结构。

  从自己离家打工,到靠房租过日子,王广兴觉得,虽然手头宽裕了,但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

  “主要原因就是,这里虽然叫‘城中村’,但本质还是个‘村’,里面的人还是村民。只有生活方式真正变了,我们才是城市人。” 骆家庄人徐国华说。

  骆家庄茶馆

  杭州的城中村改造,除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变化,“改变村民生活习惯”也是重点之一。

  于是,全新的骆家庄文化家园落成,有书屋、茶馆,还有健身房。

  在文一西路古墩路口,骆家庄农贸市场全新开张。这是个有自动扶梯的农贸市场,一共3层,一层卖水果豆制品海鲜,二层卖蔬菜肉类,三层居然开了个电影院。

  喝茶、健身、看书、看电影、唱卡拉OK……过去只属于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慢慢走进了杭州的“村庄”,走进了每一户村民的家。

  骆家庄健身房

  如今,飞来峰脚下灵隐村的村民们,会在闲适时,逛一逛沿街的小店,发现原来喝茶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盘根错节的树枝,也是一种美。

  馒头山下,人们时不时会在新建成的文化家园里,打一盘乒乓球,就在旁边的教室里,老人们正在画国画,有兴趣,也可以加入。

  一张崭新的生活画卷,已徐徐开启。这是更美的生活,亦是更好的时代。

责任编辑: 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