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述评之二丨搏击 在世界经济的大海里

2018年12月12日 14:57:0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陈文文

  东亚大陆绵延的海岸线与长江,在东海之滨形成一个T字形交汇口。

  从“T型台”上走来的宁波舟山港,塔吊林立,巨轮穿梭。这是国际航运新巨头,是年吞吐量全球第一的巨无霸。浙江4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正是以宁波港对外开放为起点。

  把时间的轴线拉回到40年前——

  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浙江人震惊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浙江人的眼中不再有惊诧和落寞,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浙江为什么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风险挑战,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一场从未有过的大开放中,浙江实现了全面转型,也写就了开放图强的壮丽篇章。

  唤醒

  在全球市场中寻找坐标

  从杭州起飞,直达泰国曼谷,而后向东南驱车120公里,直到沿途开始出现熟悉的汉字,吴广云知道,他在泰国的“家”到了。十多年了,这样的路线他重复走过五六十次。

  吴广云是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副总裁。罗勇工业园是中国最早走进泰国的工业园,在很多泰国人眼中,这里就像是唐人街,已经有90多家中国企业落户,不少来自杭州湾区城市。

  开放,首先是人的开放、眼界的开放。如吴广云一般,从浙人到浙企,一种走出去发展的开阔视野,已经打开;一种置身全球序列找寻价值坐标的思维,正在形成。

  1980年,浙江开始全面自营出口。那时的浙江人或许不会想到,短短30多年,浙江的年出口额会增至万亿级,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全球贸易伙伴,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30个国家和地区,增至236个。

  世界市场呼啸而至。今天,买卖几乎已经没有时空界限,海淘已稀松平常。不仅是工业制品,生鲜时蔬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全球抵达中国,飞入寻常百姓家。网易考拉、天猫等跨境电商的发展将中国消费者“买全球”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浙江制造,开始登上世界舞台。1991年,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十年后,万向集团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如今,阿里巴巴、吉利、万向等一大批浙江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纵横捭阖,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

  浙江人看着地图做生意。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200万浙商在境外投资创业,600多万浙商遍及全国。从浙山浙水走向千山万水,一代代浙江人闯上海、下南洋,港通天下,造就了今日浙江的开放气象——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17年,全省对外贸易连续跨过3个千亿美元台阶,出口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7%;实际利用外资从132万美元提高到179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8.1%;境外投资从基本为零提高到96亿美元,存量超过700亿美元。

  开放之风,其来有自。敢闯敢拼,兼容并蓄,是浙江的人文底色,也奠定了浙江开放强省的底蕴。从鸡毛换糖、联结供销,到海外投资办厂、全球并购,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浙江始终以坚强意志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马云曾说:“因为改革开放,世界上突然出现了这么一群人,虽然连国门都没有出过,但敢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在搏击世界经济大海的过程中,浙商“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掀起一场场竞逐全球的“浙江潮”,见证并推动着这场伟大变革。

  塑造

  在内外联动中谋求发展

  41节车厢缓缓进站,东方带来的圣诞礼物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西班牙。从义乌启程、行驶了21天的中欧班列(义乌)抵达马德里,4年前,义乌国际货运有了除海运、空运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义乌是观察浙江40年开放历程的一个重要窗口。回头看,义乌自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直至成为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认定的“世界第一大市场”,根植于开放——创办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开通“义新欧”中欧班列、开放陆路口岸……

  长在身体里的开放基因,绵延数百上千年,愈显强大——40年来,宁波书写了“每四人就有一人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城市传奇;杭州开出了全国第一家跨区域的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后又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舟山承载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使命……这片土地不仅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有外贸”,更书写了开放史上数不胜数的传奇故事。

  法国《世界报》作者伯努瓦·维特金在报道中欧班列时感慨,只要欧洲人开始在回程的列车中塞满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条横贯亚欧大通道的线路有望实现“汽笛一响,黄金万两”。浙企浙货,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时,也在高水平“引进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创立国际产业合作园,加快与德国工业4.0对接,与英国进行服务贸易深度融合,与澳大利亚展开农产品特色合作,精准吸引和集聚优质外资,提升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行走在浙江大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经济开发区,这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从34年前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开始,浙江的开放平台一直在升级。如今,1个自贸试验区、2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19个国家产业合作园,全省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行,开放强省吹响在“一带一路”统领下进入全面开放的时代号角。陆海内外联动、全域开放的新棋局更趋成熟。

  在陆上,中欧班列(义乌)从原来的“有流即开、无流即停”,发展到每周3列至4列常态化开行,是我国到达境外城市、运送货物品类最多的中欧班列。

  在海上,集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等“五大战略”于一身,舟山俨然成为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最前沿。

  在网上,由阿里巴巴发起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分别在马来西亚和杭州落地打造“试验区”,浙江成为跨境电商领域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开放的画卷由点及面,一笔笔描绘、一幅幅展开,从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拿一支画笔,沿着义乌、宁波、舟山画一条直线,搭在全省沿海的弧线上,形如弯弓射箭向大海,形成浙江向太平洋的开放之势,勾勒出浙江人从弄潮钱塘迈向搏击太平洋的新图景。

  跨越

  在制度创新中赢得主动

  “我们最新的建设项目办完全部审批手续只用了3个月左右,同其他国家相比要快很多。我特地去问了德国总部的负责人,我们集团在德国的项目审批需要6个月左右,在美国加州则需要18个月左右。”德资企业杭州益利素勒精线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恩满为浙江审批提速点赞。

  “One window(一个窗口)”是葛恩满印象最深的。德企老总为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点赞,这是浙江投资环境的最好广告。

  忆往昔,600多人的浙江代表团参加“2005港粤浙江周”,推介浙江投资环境。随后,美国浙江周、法国浙江周等陆续举办,吸引了当时的世界500强企业之首“沃尔玛”,浙江第一家外资银行“三井住友”、第一批外资保险公司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等一批重量级企业来浙江投资。

  从第一家世界500强落地,到第181家世界500强入驻浙江,外资企业“用脚投票”、纷至沓来,看中的正是浙江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扩大开放、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时隔14年,浙江再次召开对外开放大会。外向型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今年的对外开放大会传递出一个信号——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浙江的开放型经济迎来攻关期。

  浙江加快进行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市场采购贸易这一外贸新业态孕育而生,义乌随之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落地杭州后,构建起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推向全国,这一成熟的改革经验推动跨境电商驶入“快车道”,为挖掘全国外贸新增量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等三大对外贸易新业态皆源于浙江、兴于浙江,并走向全国。

  前不久,刚满一周岁的浙江自贸试验区新出炉了一份制度创新成果评估报告,这份由毕马威出具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写道,浙江自贸试验区的40项制度创新成果中20项为全国首创,50%的首创率远超其他第三批自贸试验区。

  回头看,轻舟正过万重山。一个场景记忆犹新:嘉善干部深入大调研,拿出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一一对照。正是如此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浙江方能成为中国开放版图中重要的存在。

  岁月流转,开放永不落幕。我们未曾辜负过去40年,相信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千百万浙江人在强烈感受到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红利时,也获得了走向世界的强烈自信。这,正是开放的魅力。

责任编辑: 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