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新民:那一刻,见证了 “两山”理念诞生

2018年12月07日 18:54:23 来源: 浙江在线网站 作者: 孟琳

  

  初冬的清晨,走进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三面青山环绕,云雾弥漫;余村溪澄澈见底,在翠色包围的小村中穿行;路边叶红似火,映着白墙民居,入眼皆是美景。

  安吉余村(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烟雨迷蒙的余村中心街上,一把把雨伞下,是各地游客艳羡的眼神。今年63岁的鲍新民步履矫健地迈进家门,兴冲冲地掏出手机对等候他的记者说:“你看,马云、郎平、宗庆后、陈景润……这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啊,我跟他们在一个名单里!”11月26日,《人民日报》公示了一份重磅名单——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这里头,是改革路上的诸多风云人物,而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老人为何也榜上有名?

  靠山吃山

  大搞“石头经济”的亲历者

  余村地处浙北天目山北麓,是天荒坪镇西侧的一个小山村,因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000余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办起了村办企业。山里优质的石灰岩,成了最好的资源,矿山开采厂、水泥厂、化工厂……村里家家户户不用再守着几分田过日子,不少村民选择去工厂里上班。

  余村的矿山(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20多岁的鲍新民经常开着一辆拖拉机奔忙在村道上运石子。那时候村里的石头是宝贝,年轻人也早早吃上了“石头饭”,不管是在矿区工作还是跑运输,一个月都能领上1000多元的高工资。“和周边村相比,我们都是高收入。电视机、电冰箱这些大家电都是我们先用上的。”鲍新民说。

  余村的水泥厂(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余村人靠山吃山,当年全村有200多户,其中一半以上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矿山在大伙眼里就是一座“金山”。

  1992年,鲍新民当选为余村村主任,当时不少矿山仍在不断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余村一度成为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一年光石头就要运出去24万吨。矿山开采每年能给余村带来300多万元的净利润,是全县响当当的富裕村。

  余村旧貌(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如今的余村道路宽敞,村民住上了小别墅。(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矿山生钱,可问题也接踵而至。因为矿山、水泥厂的污染,余村常年笼罩在烟尘中,青山看不见了,竹笋变小了,连千百年的银杏树也不结果了。拖拉机来回开,村路被碾压得泥泞不堪;村民不敢开窗、无处晾衣,一出门鞋子上就蒙上一层灰;一下雨,余村溪溪水就像酱油一样黑……鲍新民对这些记忆犹新。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生态环境恶化,使所谓的“石头经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关矿保绿

  还余村绿水青山的参与者

  2001年,站在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十字路口的安吉,在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把“生态立县”确立为全县的发展战略。

  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决策迅速传到每个县、每个村。

  (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当时,我提出要依照省里的思路、县里的定位来重新考虑村里的发展。”鲍新民回忆,“村委开会,讨论要把石灰窑关停时,一半以上的村干部思想拐不过弯儿来。”

  “关窑停厂容易,村民们去哪里挣工资呀?村里的收入从哪儿来呀?”村民的质疑声不断。

  壮士断腕就得靠勇气。“吸口干干净净的空气,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给子孙后代留个美丽家园,比啥都强。”2003年,怀着这样的强烈愿望,余村两委班子郑重宣布:关闭全村所有矿山企业,调整发展模式,还余村绿水青山!

  余村的水泥厂拆除后已经复垦。(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两年时间,村里一座水泥厂,三个矿山全部关停。”鲍新民说,这不仅让大半村民丢了工作,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锐减。关停后第一年,村集体经济从300万元骤降至20万元,村里仅靠出租厂房的租金来维持支出,有时候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2005年初,鲍新民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收入一降,村里原来做的一些事就转不动了,老百姓更不干,纷纷到村委找我算账,说我关了矿山、水泥厂他们没饭吃了。”但是,鲍新民和村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采矿的炮声消停后,山渐渐又绿了,长出来的竹笋味道也变好了,溪水也渐渐清了。

  (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两山”理念诞生的见证者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一行到余村调研。鲍新民回忆,总书记当时的调研主题是民主法治建设,“当时,我汇报完以后顺便讲了我们村里的发展情况,没想到他听完我的汇报后非常高兴,即兴讲了话。总书记评价我们停掉矿山是‘高明之举’,还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家心里一下就亮堂了。”

  “总书记为我们村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鲍新民说,2005年,也是余村发展休闲经济的第一年,余村农家乐服务中心成立,荷花山景区开始市场化运作。村里分批组织村民到外地考察农家乐,想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村里建起了绿道(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鲍新民带领余村人下决心封山护水,村里挤出所剩不多的集体资金修复冷水洞水库;拆除溪边所有违章建筑,把竹制品家庭作坊搬进工业区,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造老厂房、旧农居,整治违章建筑,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村庄绿化、沿线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工程,全面系统改造提升人居环境。

  “两山”会址公园(图片由余村村委提供)

  2017年,已经退休的鲍新民看着村里逐渐修建起游步道、建起矿山遗址花园、荷花山景区、水上漂流等生态旅游项目,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美丽的环境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村里别墅林立,漫步竹海间,随手能拍出风光明信片……鲍新民家不远处就是“两山”会址公园,他时常看到一辆辆大巴驶来,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在鲍新民家的客厅里,墙上仍挂着总书记当年来调研时和他的合影。“我们村变化大,家的变化也不小,从平房变成了三层楼房,你看现在上面正装修,儿子打算把家里改造成民宿。”说到这,鲍新民笑得一脸幸福满足。

责任编辑: 邹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