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源乡丨党建引领 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
竹源乡丨党建引领 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
2018年12月01日 11:16:0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竹源乡
小竹溪村
一、基本情况
松阳县竹源乡是山区乡镇,主导产业是笋竹林、茶叶,全乡6800人口中有4000余人常年在外务工创业。在村留守的多为老弱妇孺,大多从事种养殖业。197名农村党员中,外出党员(包括家住县城)100余人,占全乡党员一半以上。
二、调研目的
近年来,各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村镇出现了农民向城镇转移,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竹源乡也是如此,经济欠发达,农民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提高我乡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竹源乡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调研
三、已取得的成效
(一)党建着手,制度管人。加强组织化,要从党组织开始。为强化对党员的日常监督教育,实现党员日常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竹源乡制定了“蓝”“黄”“红”党员行为规范“三色”提醒卡管理制度和出国(出境)报备制度,以此推进基层党员量化管理,推进党员严管监督常态化。截止目前,全乡共发出红色提醒卡 1张、黄色提醒卡2张、蓝色提醒卡16张。通过此项措施,在党员身份农民组织化管理中起到一定成效。
(二)乡贤回归,协会带人。在乡贤回归和乡村振兴的有利条件下,引导部分农民通过转入承包地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或通过开小作坊、开民宿、开农家乐等来获得收入。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或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充分吸纳他们力量,使之抱团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提升农民在某一领域的组织化程度。如:小竹溪成立民宿协会,带动发展民宿14家,截止前10月,营业收入达到91.5万元。
(三)抱团发展,凝聚人心。充分利用城市南进总战略优势“借地发力”做足土地利用文章,联合5个行政村总投资1000万元新建物业大楼。目前,该主体工程已结顶进入外墙粉刷阶段,计划明年对外出租,主要用于兴办市场、宾馆、商铺、仓储等,初步估算,一年租金收入10万元左右。此项目的建成,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全乡农民回归创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竹溪村排祭民俗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空心化”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空心化”现象对基层党建最大的影响是部分村党组织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书记人选;还有的村支部连续5年未发展1名党员。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流动党员常年外出务工赚钱,参加组织生活的次数也就少了,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党建品牌项目需进一步谋划。创建党建品牌,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目前部分村党组织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未着眼长远和立足当前,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和随波逐流的惰性思想。另一方面特点不够突出,未针对党建工作实际,特色亮点不够鲜明,通过党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有效运行上仍需进一步强化。
(三)党组织带动作用不明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首先要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化程度,要通过党建引领对群众在潜意识中产生影响无形带动。目前,由于支部堡垒作用还不够明显,部分村支部书记能力水平有限,未能在对农民组织化程度中起来引领突出作用。
调研
五、举措及下一步的计划
(一)通过各类培训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当前,农民的市场意识、创业能力、文化科学素质、职业技能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农村劳动力还面临着一种逆向选择:高素质的农民流向城市,农村“精英”人才在流动中丧失。如果农村农民的素质不能逐步提高,只靠外部的投入“输血”和“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因失去建设主体和中间力量的支撑而半途而废。
(二)开展乡贤回归工程充实农村智慧和力量。乡贤成功人士,他们在城市获得了稳定就业和较高收入,有了体面的城市生活。他们就是村庄建设的关联人和关心者,就可以通过成立村庄乡贤理事会将这些人纳入进来,让这些成功人士为家乡出主意想办法进行力所能及的建设,这种新乡贤的力量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可能是很大的一股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的力量。
(三)用“项目化管理”打造党建项目。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党委书记负总责,党委、党支部一班人抓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体系;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从严处理不合格党员。党建引领带动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按照“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工作模式,加强阵地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为工作措施,发挥党员作用,带动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