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浙江援派干部风采录之青海篇】一个是副县长,一个是办公室主任,他们在青海湖畔抒写“浙青情缘”
【特别策划·浙江援派干部风采录之青海篇】一个是副县长,一个是办公室主任,他们在青海湖畔抒写“浙青情缘”
2018年09月28日 09:45:51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王昭奕
编者按
他们,穿越时空的距离,搭起浙江援建的枢纽;他们,埋头苦干于一线,串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是浙江省援派干部人才。
这些年,大大小小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援建的土地上发生,我们将此一一记录。
远在距离近在心,让我们一起走近援派干部人才的酸甜苦辣,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今天,为大家介绍两位援青干部,他们肩负援青使命奔赴柴达木盆地,在青海湖畔抒写“浙青情缘”——
援青篇
从此亦是天峻人
——记省援青指挥部副指挥长、海西州天峻县副县长胡敏仁
胡敏仁,1972年2月出生,宁波市北仑区政府党组成员,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干部。2016年8月,远赴青海省海西州担任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长,天峻县委常委、副县长。
胡敏仁(中)查看蕨麻长势。
八月中下旬,青海省的天气已渐渐转凉。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牧民切洋尖措正蹲在蕨麻试验田里仔细拔除杂草,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一天的劳作能为脱贫不久的家庭挣得一笔额外的收入。而这100亩蕨麻试验田的由来,还要归功于一次“偶然”。
去年,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委常委、副县长胡敏仁在一次调研中得知,有客商在青海大量收购蕨麻。胡敏仁看到蕨麻的需求市场之后,立即前往位于西宁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咨询有关专家,高原所的陶燕铎教授告诉他,“天峻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蕨麻的生长。”于是,在今年4月份,胡敏仁申请了15万元援青资金,开始蕨麻试验性种植。如今,蕨麻长势喜人,成熟后每亩收益预计可达5000余元。
和这片蕨麻地一样蓬勃生长的,是胡敏仁来到天峻后的三个心愿——让百姓口袋鼓起来、日子乐起来,以及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天峻。
作为第三批浙江援青干部,如何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多做一点事儿是胡敏仁一直思考的问题。包括蕨麻地在内的多个援建项目在他手里成长,在天峻的土地上扎根,可是他却说:“这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雪域高原初印象
如果要给胡敏仁拍一部纪录片,那么第一个镜头一定是他踏上天峻县的那一秒开始。时间倒回到两年前,彼时还是宁波市北仑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胡敏仁顺利通过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即将前往2000多公里以外的青海担当援建工作。
从钱塘江畔到柴达木盆地,不仅仅存在时空的距离,更多的还是各种“差异”——小到饮食习惯,大到经济文化。“我要去干什么?天峻需要什么?”面对一切“未知”以及对工作的负责,胡敏仁在动身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与前一批援青干部“无缝对接”。
第二批浙江援青干部、曾挂职担任天峻县副县长的徐善燧是胡敏仁的宁海老乡,得知胡敏仁要接过援建天峻的“接力棒”之后,两个人彻夜畅聊,谈发展、谈规划、谈困难。胡敏仁也对徐善燧的热心怀着感激之情,“他毫无保留地将天峻情况一一告知我,可以说,我没来过天峻却丝毫不感到陌生。”
得到好友的助力,没有适应期,从来到天峻第一天起,胡敏仁就融入了这里。刚来天峻不到两周,他就前往距离县城260公里的苏里乡调研。
“苏里乡远吗?”
“远!比到德令哈还远!”
一路疾驰,几十公里无人家,陪同人员告诉胡敏仁,“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野生动物。”胡敏仁却没有心情关注,因为与这美丽风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苏里乡的“远”“闭塞”“落后”……如今的苏里乡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然而当胡敏仁看到牧民简陋的旱厕时,仍旧受到了冲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把天峻县厕所革命提上议程。
看看县城,已看不出落后;看看牧民,他们脸上挂着笑容。然而看看很多细节,胡敏仁知道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这雪域高原的第一印象,让胡敏仁对于援建天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天峻走出去
“扎西德勒”是“吉祥如意”,“贡卡姆桑”是“你好”,“托切那”是“谢谢”……在胡敏仁的本子上,记录着一些简单的藏语发音。天峻是藏区,要想获得牧民们的理解和信任,学几句藏语总没错。也是因为这份真诚,胡敏仁很快和几位藏族同胞成为了好友,拉白才让就是其中一位。
这几个月是青海的旅游旺季,拉白才让的牧家乐示范点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浙江的客人。胡敏仁分管文体旅游工作,这个牧家乐示范点的建立,他出了不少力气。没有客流量怎么办?他来对接,“草原的景色太美了,牧家乐完全可以吸引到摄影爱好者。”由于气候原因,牧家乐开放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牧家乐的收益还算可观。
在拉白才让眼中,胡敏仁亲切、没有架子,会跟他简单说几句藏语,一件冲锋衣、一双球鞋、一个双肩包是他的“标配”。胡敏仁每次回访牧家乐,拉白才让都会端出热滚滚的奶茶招待他。“因为他是我们天峻人啦。”拉白才让总是这样说。
胡敏仁在天峻结识的另一位好友是现在甬丽峻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龚全明。去年3月,胡敏仁来到龚全明负责的快递点寄快递,当时两个人对于电商发展聊得投契,龚全明事后回忆起来,“那时候也不知道他是县长,完全放开聊,没想到自己现在能成为甬丽峻的负责人。”
人手不够、信息不畅通、资金不足,像黄蘑菇一类的生鲜产品由于运输价格高昂无法走出天峻,这是龚全明向胡敏仁反应的问题。没想到交谈过后一个星期,胡敏仁就为他带来了好消息。几个月后,天峻县创业孵化示范点暨甬丽峻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农牧民手里的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牧业模式”远销各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如今,当新鲜的黄蘑菇搭上阿里巴巴驯鹿冷链运往东海之滨,天峻的特色也随之插上翅膀飞向全国。
一茬接着一茬干
今年上半年刚种植的蕨麻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收成;牧家乐的全面推广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天峻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时间的浇灌,这些似乎都不能在三年内看到最显著的效果。明明只有三年时间,胡敏仁却规划着更长远的发展,“援建就是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茬接着一茬干!”
援建,不是几个人的事儿,也不仅仅是三年的事儿,而是一个延续发展的过程。“很多项目周期很长,不能说三年内做不完就不做了。”
三年过去后,第三批援青干部会离开这里,然而所做的一切都会继续在天峻延续生命力,也将会有更多的人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继续奋斗。
胡敏仁一直都说,一个人的时间太短暂,功劳不是自己的,每个项目的出生、成长都是一大批干部的心血,也许在多年后,自己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会在别人的努力下开花结果,那么努力就不会白费。“就算以后回浙了,也要继续关注天峻的项目。”
“三年青海情,便是半生天峻人。”草原作证,见证了胡敏仁在天峻的日夜操劳;格桑花开,一批又一批的援青干部为雪域高原带来无限生机。三年时光走过三分之二,胡敏仁的心愿也逐渐在这里落了地,生了根,发了芽,牧民们的一句“胡县,扎西德勒”,包含了说不尽的情谊。
见证无悔的青春
——记省援青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耸磊
陈耸磊,1983年5月出生,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保卫处主任科员,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干部。2016年8月,远赴青海省海西州担任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海西州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陈耸磊等援青干部为唐小平医师过生日。
德令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30年前,德令哈是诗人海子笔下“雨夜荒凉的城”;30年后,这里一派蓬勃朝气。这座让许多文青魂牵梦绕的城市,和浙江有着扯不开的联系,三批援青干部记录了它的变化,而它同样也见证着援青干部走过的足迹和奋斗的岁月。
这次,我们要前往德令哈采访一位年轻的援青干部。陈耸磊,出生于1983年,从2016年8月走进德令哈开始,他在这里度过了两年青春。又是一个八月,象征美好时光的格桑花开得正艳,两年来,700多个日日夜夜,那么多故事,发生在德令哈……
从“不知道”到“专家”
从杭州飞至西宁,再从西宁前往德令哈,在这个微凉的早晨,我们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门口见到了陈耸磊,瘦瘦高高的个子,脚踩一双黑色布鞋,笑起来有些腼腆。他招呼我们往办公室走,刚坐下,他的手机便响了起来。
“喂,张主任,好的好的,马上给您送过去。”
最近这段时间刚好是青海气候最宜人的时候,指挥部的接待任务重,陈耸磊告诉我们,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差不多要打百来个电话。
采访屡次被电话打断,陈耸磊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明天浙江工商联那边要过来调研,我们得尽快落实到位。”
对接沟通、写宣传稿、管理财务……每一项工作都被陈耸磊仔仔细细记在本子上,这样的工作手册,他已经写完了好几本。眼前这张略带青涩的面孔,撑起了指挥部办公室所有的工作,不过,陈耸磊却谦虚地表示,自己也是从一个办公室工作的“门外汉”慢慢摸索过来的。
两年前,陈耸磊报名参加援青,一来就被赋予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重任。办公室工作繁重又琐碎,在服务保障援青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方面承担着“交通枢纽”的作用。作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耸磊要牵头负责指挥部的统筹协调等多项工作,着实不轻松。
“压力太大了。”陈耸磊坦言。一开始接过重担,对口支援业务经验不足的他整宿整宿睡不好觉,加上缺氧、干燥的环境,头疼、视力减弱的毛病也随之席卷而来。
来不及作调整,必须马上渡过“适应期”!宣传稿写不到位怎么办?“轴劲儿”上来的陈耸磊对着电脑“死磕”,改,一改便是十几稿;问,一有空就抓着指挥部的同事请教。
海西州对口支援办主任张德明对对口支援业务十分了解,陈耸磊便每次都“厚着脸皮”去请教,一天跑他办公室十来次也是有的。
从“不知道”到“专家”,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收获是充实的。就在7月底,浙江省与海西州举行了一场旅游合作交流活动。陈耸磊负责宣传册的制作,活动召开在即,宣传册上还缺少一组海西州经济发展的最新数据。此时已经夜深,当地干部早已下班。认真负责的陈耸磊只能自己翻阅大量材料,最终在活动开始前顺利完成宣传册刊印。
“若是干不好这份工作,不仅砸了浙江的招牌,也对不起后方亲朋好友的支持,更不配共产党员的身份。”边学边干的陈耸磊如今一人就扮演了秘书员、联络员、通讯员、宣传员、接待员及服务员等“六大员”角色。
从“父亲”到“榜样”
德令哈的夜,天黑的较晚,已过八点半,太阳还未完全落山。陈耸磊忙完一天的工作,和我们一起踱步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大门口,一阵手机铃声响起,是他远在杭州的妻子打来的视频电话。
“忙完了吧?”
“刚忙完呢。”
“儿子吵着要和你说话。”
这样的对话是夫妻两人之间的日常。刚刚四岁半的儿子正是需要爸爸陪伴的年纪,然而陈耸磊一年也见不到儿子几次,陈耸磊总是说来援青无怨无悔,唯一对家人抱着最大的愧疚。
两年前,陈耸磊偶然看到选拔第三批援青干部的通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主动提交了报名表。那时,他的岳父刚被查出结肠癌,而岳母则患有严重的眼疾,孩子还那么小。当他告诉妻子自己要奔赴千里之外的青海,妻子泪眼朦胧地问他,“我怎么办?”“孩子怎么办?”两个问题一下子“砸”懵了陈耸磊。
经过几番沟通,陈耸磊坚定地告诉妻子自己想要去援青,好在平复心情后的妻子依旧善解人意,“你去吧,家里我会顾好。”
时光匆匆,陈耸磊在德令哈挥洒汗水,实现抱负,家人则在杭州默默支持他的选择与坚持。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
去年11月底,指挥长潘建漳严肃“批评”了陈耸磊,并主动给予陈耸磊几天假期,要求他回杭。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陈耸磊的岳父病情加重必须马上住院手术,妻子希望他可以回去陪一陪家人。可是正是年底最忙碌的时候,陈耸磊只能安慰妻子,过段时间一定回去。
潘建漳从别的同事那里得知这一情况,“批评”陈耸磊不该瞒着他,“回去看看,安心了,才能心无旁骛地做好工作。”在潘建漳的再三“命令”下,陈耸磊才动身回杭。而岳父手术结束后没几天,他又急匆匆赶回德令哈。
陈耸磊不善表达,但他希望多年以后和孩子提起在德令哈的岁月,他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现在,每天能和千里之外的家人通个视频电话,是他一天下来最放松和幸福的时刻。
从“不相识”到“亲人”
海西州面积广阔,平均海拔约3000米,最远的茫崖距离指挥部约800公里。与陈耸磊同上高原的30名援青干部分布在海西州的各个点上,平时见面也不容易。
作为指挥部与各位援青干部之间的“联络员”,除了日常的工作,陈耸磊也时常关心着每一位援青干部。
前段时间,恰逢唐小平医师的生日,唐医师上高原不久,陈耸磊怕她一个女孩子想家,就和几位援青干部商议给唐医师过个简单的生日。
陈耸磊总是觉得,援青干部们深入在一线,有的远在自然环境更恶劣的农村,有的一天要做好几台手术,每一位都比他更不容易,而他能为大家做的不多,“我更像是一个管家,管管琐事。”
我们在指挥部的第二天,陈耸磊在厨房忙活,唐小平带着药来找指挥部的一位同志,当我们再次询问起生日当天的情形,她拿出手机,翻出聊天记录,“平时跟我联系最多的就是耸磊,他老觉得我辛苦,其实操心最多的反而是他。”
中午,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家常便饭。
“血压怎么样?还是要控制。”
“高原上感冒不是小事情。”
听着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似乎能感觉到连接着彼此的情谊。
“没有几个人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既然来了,就无怨无悔。”在德令哈的日子,无疑会是陈耸磊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他在日记里写下,来援青最大的收获,除了自己的成长,还有这一大家子的战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