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斤:一个农村放映员三十年的坚守

2018年09月13日 09:54:55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董小易

  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许村镇科天公路上,藏着一家“九斤电影珍藏馆”。

  走进“九斤电影珍藏馆”,时间仿佛凝固了——墙上,挂着70年代至今的老的电影海报,从70年代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到80年代的动作片《反黑行动》,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火的琼瑶剧改编电影《庭院深深》,海报像珍珠一样,串起了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起起伏伏。

  柜台里,展示着1951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第一批胶片放映机,从这第一台胶片放映机开始,陈列着60余台各类放映机,从胶片放映到数码放映,从进口到国产,同样见证了技术的日新月异。

  600多个电影胶片拷贝,被妥善放置在铁盒中,每个铁盒上都标注着电影的名字和年份,比如1975年的《海霞》、1979年的《保密局的枪声》,1982年的《少林寺》,1988年的《妈妈再爱我一次》,2003年的《生死抉择》,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万人空巷的经典故事。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村电影放映的点点滴滴,都在这里一一呈现。

  万人空巷

  农村人民通宵看电影

  “九斤电影珍藏馆”是今年58岁的徐九斤在2015年的时候建的。场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该馆中珍藏着徐九斤先生倾注数十年心血搜集和积累起来的与电影放映有关的信息和实物,这些信息和实物,见证了海宁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电影发展的一段历史,也诉说着徐九斤先生为农村电影放映事业默默奉献的历程。九斤电影珍藏馆,像是徐九斤的童话世界。今年近六十岁的徐九斤,依然还在坚持着他的放映事业。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从小喜欢看电影。1982年,他22岁,加入了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从此,他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晃就是36年。

  80年代他刚刚入行的时候,每个人民公社里都有一支国有的电影放映队。因为没有电视、卡拉OK等其他的娱乐活动,只要放映队一放电影,几乎是万人空巷的。

  徐九斤入行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保密局的枪声》,这部电影情节紧张、紧凑,他自己都看了无数遍。

  “那时我们在不同的村放,放完了这个村,马上把胶片送到下一个村去放。村民们通宵看电影看到天亮,在我们送胶片的时候,就打会瞌睡,胶片送到了继续看。很多时候,我们机器都收完了,他们还不肯走。”

  八十年代,每一次的电影放映都好像是全村的一场盛大聚会,家家户户都会携老带幼早早候场,有时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也会赶来先睹为快,有时候观众一夜就有好几千。电影让这里的村民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在认识生命意义的同时还学着如何使生活变得更加精彩。而作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徐九斤也从中分享到了工作、生活的快乐。

  八十年代的电影都有哪些题材?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电影题材比七十年代更为多样、活跃。爱情、谍战、动作等题材不一而足,且部部堪称经典,中国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大厂,扛起了中国电影生产的“半壁江山”。

  虽然需求旺盛,但农村电影放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送影上门”,徐九斤肩挑力扛、拉着板车带着放映设备走村窜校,独自推着自行车、骑上摩托车行走数十里,严寒酷暑、忍饥挨饿、风雨兼程。从凌晨四五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放映结束很晚很晚才能回家,这也是常有的事。

  常年累月奔波劳累让他患上了严重腰椎盘突出症,且经常发作疼痛难忍,只得医院做手术治疗,因放不下电影放映,术后仅一周,徐九斤又急着赶回为乡亲们和学校学生放映电影。

  艰难抉择

  做农村电影放映的守护人

  九十年代起,电视的普及,让电影放映场面不再热闹,乡镇电影队纷纷解体。国有的电影放映队逐渐倒逼,就连全国不少小的电影制片厂也纷纷倒闭。

  加上海宁一带家纺产业发展迅猛,几乎家家户户办厂。

  1995年左右,徐九斤身边的放映员都陆续改了行,这一带家纺产业发展迅猛,几乎家家户户办厂,每年能赚十多万。是继续放映电影,还是自家办厂赚钱?两难的选择让他万分纠结。

  徐九斤说,92、93、94年是最不好过的几年,电影放映队的倒闭,放映队6个人只剩下他一个人,让他成为“个体电影放映专业户”。电影放映需求量下降,很多时候他赚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家人都劝他改行,但是他几乎没动摇过。“我喜欢放电影,农村的电影不能消失,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离不开观赏电影这份快乐。”徐九斤执拗地坚持着。

  徐九斤相信,农村电影放映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电影传递正能量,农村群众需要它,尤其是学校,更需要用生动、形象的电影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徐九斤也无法割舍这份情怀。对电影的热爱使他下定决心,拼命也要朝着电影放映这条路走下去。

  农村电影队倒闭后,徐九斤自己一个村一个村去跑,去组织电影爱好者来观影,就这样苦苦支撑了两年,到了98年,他的电影放映事业终于又有了起色。

  最难的那几年,他从家里拉了一辆人力木板车,办起了“木板车电影队”,把上百斤重的放映设备放在木板车上,拉着行走几十里路,去周边村庄、学校给农民、学生放映电影,一拉就是3年。

  3年后,为了改善出行条件,徐九斤买了一辆摩托车,带着设备继续放映电影。然而,电影放映入不敷出的状况,迫使他开办了家庭工厂,以此作为经济保障,来维持为农村群众、学生放映电影的理想。

  “在农村的天地里放映电影是我毕生的追求,当年办家庭工厂是生活所迫,是为了有充足的资金更好地放映电影。”徐九斤说。后来,电影放映的情况又好转,他就把家庭工厂转手了。

  不仅如此,他在90年最困难的那段时间,还贷款4000多元,从浙江电影制片厂买了一台新的放映机,灯光更亮,放映效果更好。90年代的4000元,可以说是不小的一笔数字了,相当于现在的上万元,而当时一场电影的收入,也不过几元、十几元。

  徐九斤说,如果当初自己也放弃了,那海宁的农村,可能早就没有电影看了。

  年逾花甲

  迎来电影放映第二个春天

  今年9月份,徐九斤在海宁许村放映《战狼2》,引得村民纷纷前来观看。

  从万人空巷,到无人问津,仅仅十年时间,徐九斤经历了电影放映的黄金年代,他也熬过了电影放映的低谷。2006年前后,农村电影放映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数码放映机的出现,让电影的声效、视效上了好几个台阶,看电影的人一下子又多了起来。2008年,国家又推行“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广大农村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徐九斤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又迈入了正规。

  如今,徐九斤从1995年由一个人的“木板车电影队”。现在聘请了两名合格的电影放映员,变成了三个人的“大部队”,运输车辆由原来的人力模板车、摩托车变成了中型面包车,放映设备由原来一套16mm放映机,到2005年增加到5套16mm放映机,片子由原来的100多部,增加到600多部……

  他已经近60岁,但依然坚持在电影放映一线。他每年都要为农村放映电影800多场,平均每天就有2两场,多的时候,一天要放10余场,他的放映范围也逐年扩大,从海宁延伸到了周边的桐乡、余杭等地,从村到校,从企业到敬老院,都留下了徐九斤的足迹。

  他还每年固定5次到乔司监狱农场为在押囚犯放改造教育电影,总行程已超过35万公里,共放映了20000多场电影,观众达600多万人次。

  到目前为止,徐九斤已为50所学校定期在校园放映电影,先后放映《邪教的本质》《宇宙与人》《为了明天》《少年雷锋》《纸飞机》《女生日记》《生命的托举》《真情三人行》等影片。这些影片品位之高、教育意义之大、趣味性之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2005年,徐九斤受到国家广电总局表彰并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他又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2011年获得中国首届影视教育节组委会授予的“为中国影视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光荣称号。

  他自己斥资筹建的“九斤电影珍藏馆”,2017年被嘉兴市社区教育和嘉兴市教育局列入十大终身学习体验馆。据统计,2017年1-9月进馆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已超过5000人次。同时珍藏馆以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活动范围。今年共放映学生专场电影400余场,受教育学生达6万人次。

  2016年1月,原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电影编剧倪震老先生亲临“九斤电影珍藏馆”;香港著名导演陈丽英、内地著名导演郦虹、著名演员郭凯敏、著名演员舒耀瑄、《美国周刊》高级顾问沈中平等一一到访;2016年6月,浙江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彭少健参加九斤电影珍藏馆与浙江传媒大学共建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如今,九斤电影珍藏馆已与浙江传媒学院和许村、长安、盐官、周王庙等地的12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教育基地共建关系。

  被问起家人对于自己开电影珍藏馆的态度时,徐九斤很是欣慰:“我的爱人、女儿和女婿都非常支持我,并没有因为我花了很多钱或是占用了很多时间而对我有所不满。没有他们的支持,或许我不会走得今天这么远。”

  “希望我的电影珍藏馆,能成为每一位热爱电影的人,叙述一段故事、铭记一段历史、珍藏一份记忆的地方,仅此而已。”徐九斤如是说。

责任编辑: 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