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足球校长 点亮孩子梦想
乡村足球校长 点亮孩子梦想
2018年07月29日 10:56:50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陈丽媛
暑气正盛,蝉鸣清脆,苏孟乡中心小学正处于假期的宁静中。在足球场上,与往日却无二致——教练们在布阵指挥,少年们追逐着足球。两名教练,四支球队,男女队员,一样晒得黝黑,一样心无旁骛。每一个挥汗如雨的日子里,他们都看到梦想在闪闪发光。
如今,这是苏孟校队的日常。四年前,足球还不是这片球场的主角。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上周结束,这些乡村足球娃一口气拿下三个一等奖,使这所迅速崛起的乡村学校成为浙江省校园足球界又一段佳话。
在两名足球校长的力挺下,苏孟足球娃用努力、坚守,向着梦想靠近,逆风翻盘、向阳而生。四年前,是他们选择了足球。如今,足球为他们创造了更多选择。
足球校长:亲自带队,甘当“铁粉”
每个学生每周都有足球课,每个学年每个班都参加足球联赛。苏孟小学校园足球迅速崛起,还不得不提两个给力的校长。
校长倪崚嶒自称不是足球爱好者,但他是校队比赛的“铁粉”,每逢大赛必到场,给队员鼓励,为教练减压。为了看一场学生的比赛,他清晨五六点就起床,驾车三四个小时赶到台州、绍兴。赛场边,他站如松柏,稳定军心,却从不干预教练的排兵布阵。输球了,他一个个拥抱流泪的孩子。赢球了,他拿着相机为球队拍全家福。他是球队的专属摄影师,拍下了无数赛场内外的动人瞬间,这是其他校园球队很少会有的“待遇”。
很多人说倪校长是个福将,走到哪里,球队就赢到哪里。教练苏增峰分析了原因:信任就是最大的支持。“校长不干预训练,支持却无微不至。他积极争取经费,新建笼式足球场,将食堂顶楼建成多功能运动馆,为教练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走向专业。他还很重视对足球队员的鼓励,给他们配了外套,增强集体荣誉感。看到球员的球鞋旧了破了,就买来球鞋送给他们当奖励……”
为什么这么支持足球?倪崚嶒的答案很简单:它为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副校长叶军是足球队的发起人,原本是数学老师的他带了两届女子足球队。他带着她们提升体能,跟踪每个球员的训练表现,陪着她们南征北战,还一个个地做家长们的工作。即使现在因为工作原因暂时离开了教练岗位,叶军还是经常来看这些球场上的孩子,挤出时间带队训练、指导比赛。在他的眼里,队员们既是冠军,又是女儿。
2016年5月9日,是叶军过得最难忘的一个生日。当时他在横店带队备战市春季联赛的决赛。就寝前,他打开房门,就看见队员们捧着一个生日蛋糕,四周气球环绕,挂着她们写的祝福纸条。更让他意外的是孩子们送给他的纪念册。24名球员,每人都给他写了一封信,里面全是师徒围着足球转的相处点滴。那一夜,这个年近半百的男人拼命想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
原标题:乡村足球校长 点亮孩子梦想
门外汉教练:从不敢想到不敢辜负
“四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这个冠军。参加区里的比赛,我们才上场5分钟,就被对手灌了7个球。”苏孟小学足球队的男队教练苏增峰这样回忆当年被“赶鸭子上架”的情景。虽然是体育专业毕业的老师,但他的专项是田径,特长是篮球。一开始,苏增峰既没有野心,也没有头绪,只能跟着网上教学视频现学现卖。女队的教练施剑杰也是个足球门外汉。曾经是田径场上师兄弟的二人,成了足球场上的好搭档,如今又双双跻身“金牌教练”,付出的汗水心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自从当了足球教练,他们就没了双休日和寒暑假。“有市区小学的教练听了我们的训练时间表后,吃惊地说,他们的队员吃不消,家长也不会支持。”苏孟小学校队每天有三次训练。早训7点开始,晚训19:00结束,家长们没时间接送,两名教练一路开车,一路接送孩子,经常披星戴月,上下班路上总是很热闹。
平均每天训练时间超过2个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的基础训练。一开始,队员们不习惯,家长也不支持。“尤其是女孩的家长顾虑比较多,有的怕影响学习,有的怕孩子晒黑、受伤。为了让有天赋的孩子来踢球,教练们做了不少家访工作。”施剑杰称不敢辜负家长们来之不易的信任。
苏增峰则不敢辜负小球员们对足球的热爱和渴望。他执教四年来,从不迟到请假,他的队员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懂事、淳朴、执着,在训练场上吃得了苦,在赛场上又狠又拼。苏增峰说,足球训练甚至是他的“杀手锏”,哪个队员文化课成绩下降了,哪个队员训练态度消极,只要他一说停训处罚,孩子眼里就会泛起泪光。“一开始,他们总是达不到我的训练要求,我甚至想过,一所农村小学不可能踢出好成绩。但孩子们用努力和执着给了我惊喜,让我越教越来劲。”
“足球让我们领悟到,靠努力可以改变结果,甚至改变命运。”两名教练都说,他们常被队员们感动。“一开始比赛输十几个球,但孩子们从来不放弃,他们眼中那份渴望令人难忘。”
原标题:乡村足球校长 点亮孩子梦想
乡村足球娃:渴望比热爱更多一点
足球的神奇之一就是,哪怕从没接触过它的孩子,也很容易与它亲近。孟凯圆二年级时个子没长开,苏增峰觉得他对抗性不强,就没让他进校队。这个小男孩不死心,三番五次地来球场央求:“我想踢球,教练你就让我进球队吧,我肯定好好练。”孟凯圆的执着惊动了班主任,她特意找苏增峰“开了后门”:“就让他试试吧,哪怕跟着跑跑锻炼身体也行。”从此,这个小男孩每天到球场报到,没有请过一次假。2016年金华市秋季校园足球联赛,他用进球回报了球队,带领球队夺得男子甲组冠军。
已经毕业的叶应鹏曾是球队的灵魂人物,也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去年浙江省联赛,作为主力前锋的他踢到第三场比赛,就磨出一脚水泡。场上拼抢时没察觉,一下场才觉得疼痛。教练想让他停赛休息,他却不答应,把水泡剪破,用酒精冲洗消毒,包上纱布,继续踢。一场比赛后,水泡又起来了,重新剪破消毒包扎,然后再去拼下一场。那次联赛,苏孟小学一共踢了14场,叶应鹏一场都没落下,即使是一场已经无关出线局势的小组赛。“那是我的第一次省比赛,也是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我向往了那么久,怎么能放弃?”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女球员谢敏悦的身上。作为球队主力,她总是受到对手的重点防守,膝盖结痂了又摔破,鼻子上还挂着被对手肘击后流下来的鲜血。施剑杰想把她换下场,她用手背把血一抹,坚持把任意球罚进了才放心。
还有吴雷欣,手上打着石膏,也不愿请假停训。“教练,让我踢球吧,我是手受伤,又不是脚受伤……”
因为热爱,所以自觉;因为渴望,所以懂事。这些孩子虽小,却都有一股信念、一种精神。教练们说,球场边,孩子们的个人物品总是整整齐齐地摆成一条直线。教练准点到球场的时候,总能看到队长已经带着球员跑动起来了。球场外,他们再忙再累,该做的作业也没落下。
收获的季节到了。足球带给这些乡村足球娃的,也不仅是成绩。首先好起来的,是身体素质。在足球特色大课间活动的推动下,苏孟小学两次问鼎金华开发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会,多个班级的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超过了90%。足球还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除了在省内各地比赛,叶应鹏和葛蒋瑜泰等优秀球员还到法国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足球夏令营。要不是因为足球,他们连市区都很少去。“跟队友一起踢球,那种快乐,是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一天不踢球,我就觉得很难受。”女足队员王亦寒说。
足球带来的机会,则是个意外的惊喜。在毕业的三届球员中,有30人被多地重点中学特招录取。他们成了香饽饽。有的学校减免了他们的学费,外地学校的足球教练还免费让他们住在家中,照顾学习和生活。一些省队、中超球队的青训也向他们敞开了大门。
足球改变命运的故事,正在这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