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

2018年06月05日 18:16:13 来源: 浙江发布微信公号 作者: 浙江发布微信公号

  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政府近日印发“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之《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

  浙江计划到2020年,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2年,各项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完善,使浙江成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小编梳理了一下主要目标,大家一起看看未来的浙江是怎样的~

  环境空气质量

  到2020年,全省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力争达到35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点区域臭气异味,60%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

  到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力争80%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

水环境质量

  到2020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3%,彻底消除劣V类水体,V类水质断面大幅减少;

  到2022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5%,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力争实现100%达标。

土壤环境质量

  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91%;

  到2022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2%以上。

固废污染防治

  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市)域内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利用处置能力相匹配、设区市域内危险废物产生量与利用处置能力相匹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到9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率达到100%。

  到2022年,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进一步规范提升,全省形成完善的固体废物闭环管理体系,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到95%,各类固体废物实现源头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处置无害化的目标。

生态保护建设

  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以上,平原区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0%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1500万亩(不包括水稻田)、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120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到2022年,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提升,生态保护红线得以严守,力争80%以上的市、县(市、区)建成省级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市、区)。

绿色生产生活

  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31亿吨以下,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160亿立方米,设区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分别达到90%、8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到2022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下降,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180亿立方米,年用水总量和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基本达到100%。

重污染企业是要搬迁改造的~

  加快城市主城区内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园区集聚集约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要大力发展的~

  提升发展绿色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旅游、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健全旅游产业链。

  地要节约着用,水要最严地管,浪费是要反对的~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管控红线。推行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生态保护红线是要严守的~

  全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形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严格考核问责,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以后可以这样介绍浙江:“诗画浙江”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要求,打造沿江、沿河、沿山、沿湖万里美丽走廊,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环保执法最严省:浙江!

  加快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省级环保督察工作。

  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打造环保执法最严省。

  环境保护得好,是有财政奖励的~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推进淳安等县(市、区)实施“两山”建设财政专项激励政策。

  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资金与“绿色指数”挂钩分配制度,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县(市、区)自主协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大家都是生态环保的共建者!

  强化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共建,充分发挥志愿者、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制作“污染地图”并依法向社会公开,形成全民共治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 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