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治水倒逼转型升级 “党建+”落地垃圾分类

2018年05月02日 10:05:18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浦阳江生态廊道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乡村环境治理关系到广大农民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应如何维护?关停污染企业如何让老百姓“自觉自愿”?记者日前随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赴江浙一带,围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进行专题调研。

  浙江因水而名,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浙江许多乡村,“水”的变化是乡村环境变化的开始。

  浦阳江,发源于浙江金华浦江县,奔腾的江水一路向东汇入钱塘江。如今,站在清澈江畔,浦江人无法忘记几年前的景象:两万多家水晶作坊遍布城乡,在带来客观经济利益的同时,奶白色的加工污水不分昼夜地肆意流淌。几年时间,全县577条大小河流90%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让人触目惊心。

  今年50岁的浦江县浦阳街道同乐村村民石智灵回忆,那是浦江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老农不敢下地种田、孩童不敢下河玩耍。他记得,儿时的家乡山水秀丽,门前的湖泊能抓鱼、能游泳。

  “有钱人把工厂开在浦江,却把房子买到他乡。”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说,为了彻底整治污染源,归还百姓心目中的家乡,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决心“撕开一个缺口,作出一个样板”。

  通过开展“清水零点”行动,在夜里坚决打击偷排,关停5578家偷排直排加工户;开展“金色阳光”行动,在白天关闭了9203家无证无照非法加工户……累计依法关停水晶加工户21520家,剩余526家全部集中到五大工业园区,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

  “当浦阳江水清澈流淌起来时,浦江县也彻底活了。”施振强说,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浦江高标准开展生态修复,科学截污纳管,全方位提升了环保能力。

  如今的浦江,逐渐恢复了曾经“毓秀之区”的模样。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污染之痛,浦江人清醒地认识到“治理不易,保持更难”。

  施振强介绍,浦江县实现全域垃圾分类,总结出一套“两级四分法”的有效模式,即农户一次分类、保洁员二次分拣,“四分”是指先分会腐烂垃圾和不会腐烂垃圾,再将不会腐烂垃圾分为可卖和不可卖。

  浦江县浦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炜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已成为改变浦江乡村环境的重要抓手,而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非一日之功,为将这项实措落地,浦江推行了“党建+垃圾分类”模式。

  走过每一户浦江居民门前,都能看到标有编号的分类垃圾桶。无论城区还是乡村,每名党员都固定负责监督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分类情况。立足农村人情社会,依托党员联系户制度,坚持“就亲、就近、就便”原则,使得每名党员进得了门、讲得进理。

  “不只垃圾分类,每月20号还有固定的党员服务日,入党积极分子也积极加入河道、水塘日常环境维护。”陈炜说,党员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认可。

  此次调研是受中共中央委托,九三学社中央开展的2018年民主党派大调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表示,环境污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环境治理必须统筹推进、久久为功。浦江县就是通过调结构与转方式相融合,让乡村环境治理倒逼产业升级的案例。要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一定可以探索出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 邹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