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核“汹涌而来” 基层干部通宵做台账到底为哪般?

2017年12月18日 09:49:52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记者 吕玥 见习记者 王艳

编者按: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我省上下纠正“四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不可忽视。连日来,本端多路记者深入各地基层倾听呼声,记录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四风”现象,以提醒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树立从严从实导向,以好的作风确保好的工作效果,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

  又是一年岁末时,各地各类年终考核正如火如荼开展。近日,记者听台州一位基层干部讲起他们对付验收考核时的“尽心尽力”:有乡镇干部为通过当地一项卫生镇创建的验收,竟然连续一周熬夜加班,最后一天甚至通宵办公,终于完成80余本台账的整理制作。

  是平时工作没做好,才导致临时抱佛脚?一问才知道,原来是验收标准来得太晚。这位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创建工作往往在年初提出,到年末才发验收标准,个别地方甚至至今还未下达标准,这让基层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突击应付考核。

  这样的情形并非个例。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省内各地采取多种方式整合资源,统一时间下基层进行集中综合考核,并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也更加注重日常考核,但记者最近在各地采访时发现,基层干部对年终考核的“抱怨”依然普遍,各地在考核中仍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不仅影响基层正常工作的开展,还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集中考核成负担

  在大家反映的问题中,考核过于集中繁密这一情况比较普遍。在杭州某街道采访时,一名工作人员做了初步统计,从12月1日至14日,他已经收到22条来自各个部门条线关于考核考评的文件通知。有乡镇工作人员一天之内竟收到来自县里同一部门不同科室的有关提交材料的电话通知5个。

  这些过于集中的考核工作,已经成为基层的一大负担。以杭州某街道办事处城管科为例,作为街道一级日常工作量最大、最辛苦的科室之一,今年该科室13名干部除本职工作外,要完成近10项工作的台账整理制作,八成以上需要做成纸质台账,少的要装一两个文件盒,多的要装10个以上文件盒。而且这些工作互相之间有重叠,比如生态文明建设与绿化、剿劣等工作之间就存在交叉,但因为分管部门不同,只能重复“做工”。

  一名干部说,制作这些台账并不便宜。以一本台账300余页计,每本的价格至少在100元以上。

  不良“比拼”违初衷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目前,地方对基层考核的内容也有些杂乱。丽水地区一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他今年“被动”关注了30余个微信公众号,因为包括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数量、电话问答情况、书面问卷调查等内容统统纳入街道和干部的考核中,不少考核内容在年中随便增减,给从事具体工作的干部们增加了不少负担。

  仅关注微信公众号还不够,有一名基层干部向记者吐槽,如果下级单位要在上级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发文章,一项“门槛”就是文章发表后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对此,下级单位往往只能“自掏腰包”找刷票公司搞定。

  事实上,一些考核指标已然偏离了以考核推进工作的初衷。比如各级各部门一般都有领导批示信息数量上的考核。“在重重压力之下,最后大家比拼的早已不是谁的工作做得更好,而是谁认识的领导更多、谁的关系更硬。”一名街道工作人员说。而为了求得领导对信息的更多关注,省内有县(市、区)在普通信息报送外,还专门附带一本资料汇编,其他县(市、区)竞相效仿,这使得简要的信息报送失去本意。

  指标设计不合理

  有的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也让一些基层干部非常为难。比如,最近正在绍兴某地开展的农村土地产权确认工作,有村干部反映他们收到的合同图纸上存在土地测量面积数据差异,而且早年一些私下交易也让土地产权确定存在现实难题。不过对于这项工作,上级的要求是基本实现100%签署。“这样的考核让人很为难。”一位村干部无奈地表示。

  同样让这名村干部发愁的是,上级对一些会议活动有党员到会率的要求。“党员到会率必须在80%以上,可村里的实际到会率一般在60%到70%之间。”该村干部表示,部分外出经商、工作的党员实在很难做到每月回来。为了“对付”考核,大家只能在数据上“加工”。

  【浙江新闻+】

  记者手记

  别让形式主义伤了基层的心

  这次采访群众身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有不少基层干部的反应让记者颇有感触。听说我们此行的目的后,他们表现得很是高兴。虽然看得出有所顾虑,但仍然积极帮我们联系同事了解情况,让我们能够掌握更多实情。

  我们特别能理解这些基层干部的高兴。毫无疑问,对一个地方或部门来说,年终考核的优劣是对一年工作最重要的评判。经过一年的努力,谁不想得到认可和赞赏,谁不想在排名中名列前茅?此时,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就显得特别关键。

  但目前个别地方存在的年终考核“走形式、不走心”,显然有点让人失望。它们不仅是对被考核地方或单位工作成绩的无视,更是对党员干部辛苦工作的漠视,打击的是干部干事的热情,损伤的是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压力之下的种种变味,还让这种风气不断向社会蔓延,影响政府的形象。

  如何破解?端正态度无疑是首要的。作为领导干部以及政府考核的制定者,必须时时自省:在政府部门的考核中,什么才是要去追求的“绩”?干部工作产生的“效”又是什么?再去考虑党员干部的工作业绩应该如何量化,履行职务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去衡量,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抱着实用主义、拿来主义甚至急功近利的心态将企业的考评机制生搬硬套到党政机关头上,不仅促进不了工作,甚至还会造成本末倒置。而且,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指标和计划时,应当多下基层了解工作实际和干部心声,绝不能坐在办公室里靠“领导认为”“我们觉得”来为基层设定检验工作成效的条条框框,要更加注重实绩认定和日常考核,让考核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督促和检验作用,而不是基层干部“难过的年关”。(吕玥 王艳)

责任编辑: 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