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常山古村的美丽革命

2017年11月13日 17:37:03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自农村,很多事实证明,土地上,不仅生长庄稼,也能长出经验、长出办法。

  前几天,又来到常山县何家乡樊家村,这里是明朝刑部尚书、铁腕清官樊莹的老家。记得上次来是去年年底,印象不大好,感觉比较脏乱。时隔不到一年,路面干净了,水塘整洁了,破旧的祠堂修好了,裸露红砖的“赤膊墙”刷白了,连矗立400多年的牌坊“尚书坊”,似乎也精神多了。

  变化的背后,自然使了不少功夫,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垃圾分类。对于传统的乡村生活,这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革命。尽管没有炮火硝烟,但这条穿越千万个古老村庄的革命道路,一样耐人寻味。

  今年10月,省政协组团调研农村垃圾分类,跑了不少县市,也到了常山樊家村,总结会上,有委员说,想不到农村环境这么漂亮,垃圾分类,做得比城里还好。

  “想不到”的人有很多。当初,浙江刚开始搞农村垃圾分类,好多地方心里都没底:城里都搞不好的事,农村,行么?

  樊家村村支书方永德还记得这一路的曲折:开始搞垃圾收集,用的是大型垃圾桶,结果放在哪家门口都遭嫌弃,离得远的村民,又嫌路远麻烦,随手丢的现象改不了。后来,改用小型垃圾桶,每家门口放一个,既方便,大家又没话说。分类垃圾桶上最早写的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好多老百姓搞不明白。借鉴外地探索的经验,后来写成“可烂”、“不可烂”,农民一看就懂。可烂垃圾经过处理,化身农家肥回到田里,剩下一半不可烂的垃圾,再采用集中填埋等办法解决。

  革命要看带头的,垃圾分类,村干部很关键。开头那些日子,方永德和村主任樊嘉云,每天早上跟着垃圾回收车,挨家挨户收垃圾、做指导,相当于每天办一场巡回讲座。何家乡男子外出打工多,不少农户是女人当家。农村工作中,妇联的作用特别大。樊家村妇联执委胡爱远说,全村8个妇女干部,卫生工作分片包干,给各家检查评分,每个月小广场上张榜公布,优秀的有奖励,落后的脸上挂不住。

  这事让我想到,农村是个熟人社会,用好村民舆论的力量,作用很明显。说到这一点,城里小区对门不相识,垃圾分类难监督,这也是城市垃圾处理工作的难点。

  值得点赞的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垃圾兑换超市。在樊家村,超市墙上挂着有回收价值和有害垃圾的兑换标准:20个旧电池换支牙刷,40个塑料瓶换一袋盐,200个烟头换一袋黄酒……方永德说,村民积极性高得很,超市每周开一天门,最少能来几十个人。一时间,村道上的烟头都消失了。

  前几个月,何家乡又出了一个新招——按照每人每月一元钱的标准,收取垃圾处理费,变原来的全部由政府、集体买单为村民统筹加政府补助。有经济学家说,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这一点,在保洁收费的变化中也能够体现。用樊嘉云的话说:交的钱不多,但村民的感觉不一样了,以前觉得搞卫生是村里的事,现在是自己的事。有谁再乱丢垃圾,哪个保洁员不尽心,管他的人就多了。

  收费这事,通过村民会议,写进村规民约。在论及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时,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三治合一”的理念:“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规民约,就是法治框架内村民自治的基石。同时,这小小一元钱,也反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今年7月,何家乡通过招标,引入专业的保洁公司,承担下属全部8个行政村的卫生保洁。乡党委副书记王全寿说,以前村里也有自建的保洁员队伍,一天只是清扫路面一次,乡里乡亲的,干不好也拿他没办法。现在专业公司一天扫两次,而且连绿化带、水沟、水塘也要清理,效果比原来好得多,花的钱还更少。

  公共服务引入市场化机制,在以往很多领域的实践中,有佳作也有败笔,得失关键在于能否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握好度。就引入保洁公司这事来看,既打破了农村复杂的人情束缚,又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乡、村干部只要履行监督、考核职能,精力上比过去节省很多。

  所有这些做法,都来自基层的实践,你能在里面闻到泥土的气息,也能看到现代社会管理智慧的光亮。有了对人性、对农民的洞察和尊重,才能让一项专业、科学的改革在农村落地生根。

  垃圾分类这事让我想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增长”的,需要培育、激发、引导。

  人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塑造着人。樊嘉云说,以前村里人吃甘蔗,吃到哪吐到哪,现在看着这干净的路面,自己都不好意思。

  甘蔗渣不再吐在地上,听起来是件小事,改变的却是千百年的习惯。除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垃圾分类,更推动了万千农民文明意识的进步,这是这场革命最让人珍视的成果。

责任编辑: 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