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飞得更高 德清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纪事

2017年08月23日 09:37:20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周咏南 陈佳莹 白丽媛 通讯员 李朱雯

  夏末秋初,莫干山下。置身德清莫干山镇,眼前是人来人往的民国特色风情街。极目远望,满目苍翠,远山如画。

  “在我们德清,农村老百姓的日子怕是比城里人还要好哩!”58岁的莫干山镇劳岭村村民姚志华一席话,让人不由得心生羡慕。他告诉我们,村里的老屋被改造成了民宿,镇上新房又租出了3个店面,每年有14万元左右收入,孙辈读书有校车接送,社保和城里一样,环境却远胜城市。

  我省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最小的省份,德清则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最小的县(市、区)之一,2016年是1.71:1。近年来,德清通过全民共享、共建共享、全面共享,以“新户改”“新土改”“新金改”等城乡体制改革为主抓手,实实在在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

  “德清发展的这篇文章,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德清县主要领导如是说。

  基础好

  “精准确权”全民共享

  这个8月,德清全县上下都在忙一件大事——8月7日,德清全面启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工作,全省仅此一家。所谓集成示范试点,意味着这将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试点,而是涵盖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性改革。

  “全省唯一”,德清靠的究竟是什么?“首先基础好。”德清县农办相关负责人脱口而出。这些年德清陆续承接了53项国家和省级重点改革试点,理顺了提升农民获得感的大逻辑。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我国长期处于“户籍二元”的城乡二元结构,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分割,农民财产权利不清晰不完整,尤其是大量土地和房屋长年荒废,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对农村而言,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宅基地确权、村集体资产股份权确权“三确权”就成了赋权的前提。

  人民的需求就是改革的突破口。至今,洛舍镇东衡村村民陆建国还记得农房确权那年的点点滴滴。“过去我们很羡慕城里人,他们手里有本房产证,能抵押能贷款。”2012年,陆建国成了村里第一批在农房确权后办理抵押贷款的村民。他告诉记者,其实农民的贷款需求很大,过去手里的不动产缺乏权证,贷款不仅要担保人,利息也高,有了农地经营权、农房抵押贷款,大伙儿发展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便有了后劲。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德清各级干部中牢固树立。德清将农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固定到农民头上,实行“三权到人、权跟人走”。在这轮改革中,陆建国所在的东衡村清产核资180多万元集体资产,按每股本金600多元分给了全村3000多户籍人口。他告诉记者,农民成了村集体资产的股东,这些年,村里的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资产流动起来才有价值。德清不仅把农民手头上的农房、田地、山林等资产实实在在变成了“票子”,甚至让沉睡在田间山头的水库、泵站也成了能变成真金白银的活资产。

  德清全面组织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全县43万人口统一登记为“浙江居民户口”,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彻底消除,这些年,德清大步迈向全民共享。 

  转化好

  “充分活权”共建共享

  改革,充分调动了德清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民宿产业、现代农业,在德清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大伙儿把“蛋糕”越做越大。

  “秋老虎”的骄阳没有挡住“钢琴之乡”东衡村村主任陆英田的脚步,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得益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去年初,村里在废弃的茶厂和矿基地上平整出69亩土地挂牌出让,拍下土地的是镇上14家生产钢琴及钢琴配件的小微企业。如今,发轫于69亩闲置土地的众创园,规划用地已达1100亩。

  “几块土地拍下来,村里可大变样了。”陆英田扳着手指算给记者听,仅众创园一期69亩土地的50年承包权,以每亩21.34万元的价格挂牌出让后,村集体收入就增加了1000多万元。要知道,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块地,短短4年间,东衡村的每股股金从600多元涨到了3000多元,可把全村的股东乐坏了。“你知道吗?现在这个众创园规划入驻企业有300多家,成了钢琴产业的集聚地。”

  与东衡村一样,莫干山镇仙潭村的村民也被改革点燃了积极性。在村口附近,记者看到,两台挖机正卖力地清理路面的泥土,两幢即将竣工的小楼对称而立,外墙用竹子覆盖,显得很是“洋气”。一问才知道,这便是在全国首宗协议入市土地上新建的醉清风度假酒店。

  仙潭村村党支部书记沈连根笑着说,如今村里共有115家民宿,光去年就增加了30家,有了产权抵押贷款政策,不少村民有能力花重金请来专业设计公司规划设计,村里许多定位高端的民宿,房间价格常年在1000元以上,上海、杭州来的客人络绎不绝,这个群山怀抱中、碧湖龙潭旁的美丽乡村,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德清,多项改革带来“充分活权”,想要土地扩大生产的农民可以通过“农地入市”实现规模流转,想要资金的农民可以通过产权抵押贷款,想进城发展的村民则可以选择把闲置土地流转出去“轻装上阵”,从而实现土地、资本、人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如今,德清全县79.9%的土地实现了高效流转,规模农业解放出的人员,则通过发展民宿、外出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

  “农地入市”让心思活络的德清农民雄心勃勃。“过去我带领村民养殖青虾、黄颡鱼等新品种,靠效益农业一起致富,现在我规划着流转更多的土地发展农业旅游,吸引更多的人来村里消费,把水产品牌打出去,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61岁的下渚街道水产养殖大户归毛头说,自己的养殖基地还被规划进了全省首个现代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稻渔共生体验园的模式成为德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改革,让德清人在共建共享上走得更远。

  保障好

  “有效同权”全面共享

  “每次经过这里,都觉得像是欧洲小镇的风光。”从莫干山镇回德清县城武康的路上,同行的武康人对乡村的生活环境羡慕不已。

  在乡村巨变的召唤下,两年前,沈连根29岁的“白领”女儿沈晓琳从县城回来了,和父亲一起把老旧的毛竹加工厂改造成了民宿,每到周末,每个房间价格高达1400元,依然日日满房。“记得前两年上海同济大学的4个学生来到我们村捣鼓高端民宿时,1000多元一晚的房间满是住客,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现在自家民宿也这么红火。”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越来越多像沈晓琳一样的青年选择返乡创业。

  一直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沈连根比女儿有着更深的感触。“大伙儿一起富了起来,连邻里吵架闹矛盾也少了!”邻里和睦这些细节背后,是德清全面共享的不断推进、老百姓素质的全面提高。

  老沈告诉记者,过去仙潭村发展靠的是山里的毛竹。毛竹加工厂常常污水横流,村民们意见不断。“现在好了,大家意识到,环境保护好了,民宿的生意才会更好,来来往往的城里人更把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带到了乡间,村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走在仙潭村,垃圾纸屑难觅,就连沿村而下的溪水中,也不见半点垃圾。“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根管子接到底”在德清变成现实。每天一大早,县里派驻的环卫工准时开始清运垃圾,家家门前有统一制式的垃圾桶,村民养成了垃圾入箱的习惯;卫生间污水、餐厨污水、洗涤污水、洗浴污水4种污水纳入同一根管子处理,污水横流的场面再也难觅踪影……近年来,德清全面提升城乡交通、住房保障、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置“六个一体化水平”,城市和乡村在设施保障上实现了全方位同步。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带来的获得感。

  在洛舍镇雁塘村,村民梅金莲看起来精神不错。但就在去年底,她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接受了心脏手术,医疗费用近16万元,其中自费部分4万元。“多亏参保了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如果没有德清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自己只能持有被征地农民保险,大病医疗报销比例不到50%,家里为这场手术至少还要多支出4万多元。”梅金莲说。

  据介绍,户籍制度改革后,德清33项城乡差别政策中,32项已全面并轨。

  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发展。在德清这块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正在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大步迈入一个城乡全面共享发展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 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