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刚: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2017年08月06日 18:21:5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龚刚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速会出现明显下滑,从而长期徘徊在中等收人水平。这一典型的特征化事实,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意味着当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而要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或发展模式)与之相适应。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合现有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错配),必然会给经济体带来扭曲,并由此产生各种问题。因此,跨越和走出中等收人陷阱,根本的途径在于通过对经济系统的改革,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经济“新常态”,同年11月两次再提“新常态”,并要求全社会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发达)国家迈进的发展阶段。与前一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资本结合,不仅使人均资本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所剩无几。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为工资快速增长:2012年之前,中国劳动力工资总额增速低于GDP增速;从2012年起,其开始高于GDP增速。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并且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也开始出现。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

  针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底又进一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然而,人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仍然存在着争议。大量的讨论集中在“三去一降一补”这些短期热点问题上,关于它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在关系缺乏深入探究。

  中国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在常态下(不考虑临时性的经济波动时)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矛盾主导方,已不再是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而是“供给决定型经济”。所谓供给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体的产量由其供给或生产能力(由劳动力、资本设备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组成)决定,而不是由需求(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所决定。正因为如此,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供给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

  也许有人认为,尽管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是紧缺的,但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很难认定中国是一个供给决定型经济。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扭曲,由经济增长方式的错配所致。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由结构性扭曲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经济就是需求决定的。任何产能的运行都需要劳动力。当经济社会总体上存在劳动力短缺时,需求增加即使是那些过剩产能行业的需求增加,也只能使劳动力因工资的高低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其结果必然是某些行业的产量增加,某些行业的产量减少,总体则增加有限甚至不增加,但通货膨胀水平则因工资的提高而加剧。正因为如此,只要劳动力短缺,宏观经济总体上就是一个由劳动力供给所决定的供给决定型经济。

责任编辑: 朱诗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