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点”成长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嘉善样本

2017年08月02日 10:51:2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裘一佼 县委报道组 盛思佳 张文燕

  核心提示:县域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活力源泉。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省县域进入了空间整合、发展转型、治理变革的关键阶段。县域能否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找准新定位、走出新路子,事关我省新一轮高水平发展。

  嘉善是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近十年来,嘉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探新路,县域发展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嘉善的思维、抉择和路径,究竟蕴藏了什么奥秘?

  变化往往环环相扣。在“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的嘉善,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表层下,关键的跨越和变革已经发生。

  13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到嘉善调研,对嘉善发展作出指示。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嘉善人深思:小县怎样有大作为?

  9年前,习近平同志将嘉善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层联系点。全面开启转型之路的嘉善人求索:靠什么引领先行?

  4年前,嘉善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先行先试的嘉善人深思:如何承担起为全国县域科学发展探路的历史重任?

  放到全局的角度来衡量,方能掂出分量。2016年,嘉善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亿元,位居全国县域前列。这里不仅有全国最低的1.69∶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也有密度最高的利用外资强度,506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11家世界500强企业。

  曾经资质平平,如今的发展明星,嘉善之路是一部善于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县域“成长史”,同时也为我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省党代会精神,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个子由低到高

  ——结构调整“未到山穷水尽,先寻柳暗花明”

  早些年,嘉善和浙江不少县域一样,“无中生有”的块状经济很风光——没有森林却成了木业大县,没有专业市场但把市场办到全国各地……

  一派红火中,嘉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嘉善人说,如果按惯性继续发展10年,钱还是有的赚,日子还是好过的。不过,话中也带着隐忧:几十年高强度发展,区域面积狭小和平川水网的劣势凸显,资源要素短缺和环境容量承受能力有限等瓶颈出现,产业一直蜷缩在价值链底端。

  2003年7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八八战略”出台,其中一条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次年2月,习近平同志到嘉善调研,提出要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块状经济;2005年,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嘉善,提出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新成效。

  “未到山穷水尽,先寻柳暗花明。”嘉善县委书记许晴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嘉善发展,先后14次作出批示,嘉善走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都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点拨,这让嘉善能以未来的视角谋划当下的工作。

  嘉善着手布局木业、五金、纺织服装等块状经济产业园,通过集聚发展,企业效益迅速提升,还跃入全国百强县前50名。但不久就碰上新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嘉善产业受层次不高、要素短缺等问题困扰,遭遇发展瓶颈。那一年,习近平同志把嘉善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层联系点,明确指示嘉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率先转身的,是以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工业经济。2013年,记者曾到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一个占地近400亩的科技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地建设,这片土地就是通过“退低进高”存量盘活而来。当时全县已推出“退散进集”举措,并以“亩均、人均、科技”作为衡量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落后低效项目在嘉善已经没有生存空间,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678家“低小散”企业或腾退或整治。

  告别常略带伤感,但也意味着变化的开始。在干窑镇新泾港边,传统木业和水泥业生产企业已不见踪影,一个集现代化农业园区、农村电商、民宿为一体的新家园正在生长。干窑全镇都被带动,在“低小散”产业腾退、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机器人特色小镇”已经签约10多个项目。

  故事也有另一面。干窑镇长丰村5家混凝土管桩企业腾退后,整合成1家企业入驻市镇工业园区,引进最先进的管桩生产线,用地减少三分之二,产能却大幅增加。嘉善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地一方面地毯式开展低端行业整治,另一方面对优质的传统产业“不抛弃不放弃”,推动分散企业向园区集聚。

  得益于“想得远、跑得快”,当很多县域还在“忍痛割爱”时,嘉善已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漂亮转身。近5年,全县3000多家企业平均每家的亩均税收提高10%,以往主导产业是木业、纺织、电声、五金“老四样”,如今是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信息电子、高端精密机械“三新一高”的“新四军”。

  破立结合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嘉善既不对传统产业简单说不,也不让新兴产业落地维艰,发展之路越走越广。

  路子由窄变宽

  ——接轨上海“立足优势、错位发展”

  有些新闻放在一起看,会别有意味。

  今年6月1日,上海外滩的灯光秀叫“云宝”。正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大云镇,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乡村旅游品牌发布会,“云宝”就是大云镇的IP。

  两年前,沪嘉两地签署了太浦河饮用水水源地共建共享协议,水源地就在离嘉善姚庄镇不到百米的地方。

  早年的嘉善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现在两地的联系已经从舌尖到心间、从经济到民生,合作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的设立,嘉善成为浙江首个实质性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县,目前已承接12个项目。

  “嘉善一直把毗邻上海当作最大的优势。”嘉善县委统战部部长顾新宇一路见证、参与“示范点”建设,他回忆,以接轨上海来推动县域发展是嘉善自上世纪就想做的大文章,比如通过引入“星期天工程师”发展本地乡镇企业,派出一批又一批招商干将蹲点招商,但感受最多的还是发展资源外流的“虹吸效应”。

  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育青深有体会。10多年前,他坐着通勤绿皮小火车到上海,大海捞针式地招商。那时的嘉善没什么名气,他们所到之处多受到冷遇。

  就在嘉善人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八八战略”指明了方向——主动接轨上海。2004年、2005年,习近平同志也针对上述情况,给出了明确思路。

  “接轨上海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要认识优势、发挥优势,找准短板、取长补短。”王育青说,当时县委班子调整思路、果断决策,充分利用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加强与上海的配套和协作,要在大树旁崛起。

  “融入上海”就此成为县域发展首位战略,“王育青”们也转变了工作方式。他们意识到上海寸土寸金,土地空间有限,仓储物流企业无法做大做强。通过重点聚焦,招商干部们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特易购物流项目,随后又乘胜追击,带动博洋、晋亿、凯鸿等一批项目入驻,嘉善进入了“以商引商”的阶段。

  一个个“大好高”项目的落地,成了嘉善转型升级的支点。嘉善县发改局局长朱忠民说,嘉善摸索出“总部在上海,制造服务在嘉善”的产业协作体系和“创意设计在上海、孵化转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重点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溢转移,近3年内,有6个总投资超过50亿元的大项目、1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嘉善。

  小县大开放,让曾经“外出百里,面有难色”的嘉善人,收获了广阔的眼界和胸襟。今年,嘉兴市启动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嘉善人给自己的定位是大上海都市经济圈的一部分。在“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中,嘉善敏锐觉察——上海要建设全球“四个中心”,未来有大批企业要梯度转移,嘉善要立足做大发展平台,以大平台对接上海。

  如今,一组“13579”的数字颇具意味——10%的嘉善人或者亲戚在上海工作、学习或生活,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或受上海影响而进入嘉善。

  “我们不靠海,却要依托最大的‘海’扬帆远航。”嘉善人常说的这句话,已经变成现实。

  实力由弱变强

  ——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出彩有机会、发展有空间”

  县域科学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人才从哪里来?地处上海、苏州、杭州三座城市之间,曾经的嘉善是个“人才洼地”,没有项目、没有平台,人才引不进更留不住。

  进入21世纪,长三角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源开始向外扩散。“八八战略”提出的“人才强省”给嘉善人带来启发,他们紧紧抓住契机,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用优质项目引“凤凰”来栖。

  上海专家蒋永新觉得自己在嘉善创办企业“水到渠成”。在坐落于罗星街道的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他兴奋地向我们介绍公司的办公大楼和测试车间。2008年,他和20人的科研团队在上海寻觅无果后,终于在嘉善找到了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的产业化渠道。

  蒋永新说,当时县里为他提供20多万元政策资金、50万元贷款,公司还用科技型企业、发明专利等无形资产作担保,两次从银行贷得发展资金。如今公司研发的产品已实现量产,去年产值已近4000万元。

  高端人才陆续到来,如何把县域变成一块吸引人才的“磁石”?嘉善谋划了一条“创新链”:投入4亿元,整合全县科创平台,只要有好项目、金点子,县里就会提供“孵化—转化—产业化”一条龙服务,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和项目都能找到发展良机。

  现在,各类创新平台已在嘉善星罗棋布,拥有不少设计新潮办公楼的“归谷”就是其中之一,已经有来自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超级大脑”在嘉善布局大未来,带来产业化项目137个。

  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举,嘉善一个小县引来61位“国千”“省千”等人才,连续7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培育出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年全县共获授权国家专利14018件,这令很多县市望尘莫及。

  嘉善人认为,不仅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孵化梦想的“梦工厂”,也要谋划更大的“造梦空间”,他们形象地称之为“头雁高飞,雁自成行”——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符合嘉善产业发展导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发挥大企业的强势带动作用。

  2015年,富通集团落户嘉善西塘,这家全国光通信全产业链领军企业,带来超50亿元的总投资的同时,还吸引3家世界500强企业、15家国内隐形冠军企业前来落户,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

  放眼嘉善,去年科研经费的支出占到了GDP比重的2.82%,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每人13.1万元,位居浙江前列。

  即使如此,嘉善依然求贤若渴,仅今年上半年,该县就发布了32条“人才新政”,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县;召开规模空前的全县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发布3年行动实施方案……人才的集聚、创新的迸发,折射着嘉善最真实的吸引力,积累起小县最强大的发展力。

  格局由小到大

  ——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只为百姓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

  2016年3月初,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在评估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第一阶段实施情况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嘉善在全国率先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探索实践。在嘉善蹲点采访时,记者也不时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团队。

  发展总是螺旋式向上的,即使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示范点”的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的短板,土地、资源的约束,转型升级的压力……嘉善面临县域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要面对更加严格、不留情面的考验。

  去年4月底,省委负责人赴嘉善调研时,对一条河流两岸企业污染治理不力提出中肯批评和更严要求。对此,部分嘉善干部心里嘀咕:“工作‘白加黑’‘五加二’还落了个批评。”

  县委书记许晴察觉到这种情绪和苗头,马上召开干部会议。她半小时的讲话斩钉截铁:“要成为一个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践成效的县域,嘉善就必须追求全面协调发展,讲速度,更要讲质量。‘示范点’必须要有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定力,决不能浅尝辄止,产生骄娇二气!”

  嘉善干部形容这次会议是一剂“清醒剂”。嘉善所在的嘉兴市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许晴认为,人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变量,改革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时刻以红船精神为指引,积极创新和实干,有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潜移默化的思想升华,带来令人欣喜的变化。世界500强喜力啤酒为建造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酿酒厂,几乎跑遍华东地区,最后就是在嘉善干部锲而不舍、“穷追猛打”的追求下落户嘉善,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用时不到3个月,县里为项目专门成立了领导推进办公室,提供全程精细化、无偿代办服务。喜力啤酒负责人赞许:“从县领导到基层干部,都很有精气神。”

  就是凭着这股精气神,一大批敢闯、敢试、敢担当的干部成为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中流砥柱。

  晒脱了几层皮、被称为“黑脸书记”的干窑镇党委书记陆剑峰,几乎日日奔走在一线。天凝镇洪溪村党总支书记陈俐勤争取村庄整治项目,推行村务公决,把一个经济薄弱村变成和谐强村。

  “只为百姓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嘉善各级干部们口中有条不成文的约定。正是因为他们,“示范点”的建设成果真正落到了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村庄,落到了微观个体的获得感中。

  变化由表及里

  ——缩小“城乡之差”,彰显“城乡之融”

  发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很多嘉善人会不约而同提起一件往事——2003年,省委做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嘉善虽然财力有限,依然“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办好了几件“关键小事”:2005年,嘉善成为浙江首批村村通公路的县,并在县一级率先实现饮用水“同源同价同质同网”。

  “城乡一体化”这个有些抽象的词,在嘉善人的生活里很具体。比如,孩子上学基本不用考虑择校,因为全域学校“零差距”、城乡师资“零差距”;老人在家不愁没人照料,全县居家服务照料中心已经全覆盖;出门看病也不用跑远,因为“县、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家门口就有名医……

  公共服务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物理变化”显而易见,“化学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在全国有名的“小城市”姚庄,“农房集聚”已经推行近10年,曾分散在各村的9000多户人家,到今年底将有累计近6000户住在农民新社区“桃园新邨”。体育馆、文体展览中心、社会福利养老中心等一系列“幸福工程”落地,村民的生活已与城里人无异。

  不过,村没了,还是农村吗?社区化了,就是城市吗?“村”的概念在嘉善已经有些模糊,面对许多看不见村牌的村庄,记者不禁发问。

  在嘉善县农办一张美丽乡村风景线的规划图上,当地在4年前就谋划了田园风光、魅力村庄、蓝色水乡、文化古韵4条精品旅游线路。如今图上的线条,不仅保护了区域生态,也化作农户源源不断的收入。

  “不是所有农民都要变市民,也不是所有农户都要集中居住,农村不能消失而是要更强。”嘉善县农办负责人说,在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上,嘉善保持着清醒认识:求同存异。当地已经连续3年实施“强村计划”,每年安排50亩土地指标和1200万元扶持资金,建成村级创业园、家宴中心、农贸市场等“强村项目”85个,增加村集体收入3500万元。

  记得住乡愁,承得了梦想。在嘉善城市规划馆,入口处的一句话让人难忘: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行,化能量为文化,化生物的繁衍为社会的创造力。

  数据是最好的注脚。近年来,嘉善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在77%以上,去年,嘉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50021元和29514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来,无论是和谐指数还是群众满意率,嘉善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坐标由近到远

  ——探索没有止境,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

  7月24日,第17次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是从专题片《嘉善县域科学发展启示录》开始的。嘉善的探索,成了全省各地争相解读、学习、借鉴的样本。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从培育“苗圃”转向播种“森林”的关键期,嘉善的今天对占到国土面积七成以上的2000多个县市来说,不仅带来经验,更带来无限遐想和希望。

  但嘉善人说得诚恳:“县域科学发展的探索没有止境,嘉善永远在路上。”他们把“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这条22字的标语放在最热闹的县人民大道上;他们不止步“示范点”的初步成效,以《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发展改革方案》拉高标杆,定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细心的人们已经发现,4年前嘉善成为“示范点”时,制定的是“示范点建设方案”,现在制定的是“示范点发展改革方案”。短短几个字的变化,彰显了嘉善人自我加压、拉高标杆、奋发有为的信心和决心。

  或大刀阔斧,或谨慎迈步,嘉善要做改革“试验田”。去年底,浙江提出“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任务后,嘉善更为坚定了打造更加科学、更加主动、更加有力的“有为政府”。

  现在的嘉善,已经完成50天高效审批制度改革,并率先试点零土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改革;在全省“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要求下,因地制宜突破“一窗全科受理”难题,全县列入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的1009项事项中,955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项目备案实现“零上门、不见面”。

  目前,嘉善已有24项改革已上升为省级试点,其中,大众创业促进机制改革试点、农村“三权”制度改革、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等9项重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并可复制推广。

  “善治”,有媒体曾这样评价嘉善的改革。嘉善老百姓对改革的满意度达86分,在嘉善的企业都称赞:“投资环境最优,政府支持力度最大,在嘉善很安心!”

  行走在嘉善,看到的是各种要素充分流动、各种人才近悦远来、城市乡村美美与共;感受到的是发展的魄力、动能转换的活力、共建共享的魅力。这是“示范点”的成长脉动,更是面向未来不断前行的足音。

  “到2020年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嘉善的目标清晰而坚定。

  或许,这张成长的蓝图不应被定格,因为它还会被注入更多美妙而极富生机的色彩。

责任编辑: 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