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读职校越来越多 高校该反思些什么

2017年07月16日 10:36:35 来源: 浙江新闻APP 作者:

  24岁的王磊在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后,选择再度回到校园“深造”。不过他并非攻读研究生,而是选择一所职业技校学汽修。  

  2014年暑期,王磊从安徽一所高校金融学本科毕业。在社会上经历了两年多的“摸爬滚打”后,他做出让家人大跌眼镜的“回炉”读技校的决定。在校园里,他最喜欢的是穿着蓝色工装,拿着烤枪,在教学用车上练习贴膜,“学到技术后,准备回老家开家汽车美容店”。

  近年来,类似大学生到职校“回炉”现象逐年增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为何“放下身段”到高职乃至中职院校“回炉”求学?大学生“回炉”现象,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哪些反思?

  职校里的大学生

  27岁的林显峰,是万通汽车专修学院年龄最大的学生之一。2012年从一所高校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林显峰在武汉做过机械制图,在江苏做过模具设计。3月份他和表弟一起从湖北潜江来到安徽合肥,完成报名、缴费,成为汽修技校学员。

  “我眼睛高度近视,之前两份工作,机械制图或模具设计都得对着电脑加班,眼睛实在受不了,就想着转行做汽修。”林显峰说,他报了汽车钣金喷漆、汽车美容两个专业,学期4个月,学费1.58万元。

  对“回炉”技校,林显峰感触最深的就是严格按日程表作息。每天早晨7时起床,8时20分开始晨训做操、上下午各三节课,晚饭后还有晚自习。这种生活方式,让在大学期间习惯睡懒觉、时间自由安排的林显峰刚开始还不太适应。

  “技校承诺的包教包会,安排工作,需要这种半军事化管理,让学员们尽快掌握技能。”林显峰说,一段时间后他感觉自己身体状态都好多了。

  在每年招生2300多人的万通汽车专修学院,像林显峰这样“回炉”的大学生并非个案。万通汽车专修学院院长助理王国福告诉记者,从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到学校来学习的大学毕业生超过13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有近30人,而且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不只在安徽,在山东、湖北、湖南、重庆等省份,大学生“回炉”读职业学校,也已不是新鲜事。不少职业学院甚至专门开设“大学生班”,进行专门培养。

  青岛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今年计划招生30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免费就读。青岛市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介绍,学校自2009年开办大学生技师班以来,吸引了多所大学的毕业生前来学习深造。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曾因在2010年开设“大学生班”而名噪一时。过去五年来,学院每年都有超过60名大学毕业生来校,其中本科生约占四成。

  在学院招生简章上,关于大学生班是这样描述的:开设一年制大学生班,专门为就业不理想或未能就业、有志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搭建连接企业的桥梁。

  家在河北石家庄的智江峰眼下正在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一边学习基础测绘、工程建筑等基础知识,一边扛着各类测量仪器在校园内操作实践。

  “我三年前在河北一所大专毕业,学的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做过零件加工、当过司机、干过装修。想着自己年纪轻轻,再不出去闯下就没机会了。”已在石家庄成家,并有个11月大的孩子的智江峰,看好未来铁路等基建市场空间,了解到学院招生情况后,来武汉重返校园。

  智江峰说,他所在班级90个同学都是中铁上海工程局定向培养的,不用付学费。完成相关技能培训后,将直接进入中铁上海局的项目工地工作,学习内容与工程建设施工密切相关,“以便上岗后就能尽快上手,这与在大学中注重理论与文化知识传授,完全不同”。

  在以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生为主体的职业学校中,这群接受过高等教育,受过高校校园熏陶的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校园内外的关注焦点。

  “从我们学校这几年招收的大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不管从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是从专业技能的接受能力上,普遍强过其他学生。”王国福说,尤其是有过工作经历的“回炉”大学生,他们更懂得重返校园、掌握技能的宝贵,求知欲望明显更加强烈。

  然而,经历过高考、读完大学后,再回到职业学院就读,难免让家人或朋友不解,甚至质疑。“都大学毕业了,还再回去上啥学呀?而且还上的是中专。到外面打工直接去就行,还要学啥技术?”智江峰和其他“回炉”的同学经常会遇到亲友提出的这类问题。

  智江峰的职校同学戴农说,大学生“回炉”读技校,本质就是接受继续教育,就和企业入职前安排的岗前培训差不多。现在社会发展多元化,大学也早已不是精英教育,“但社会上对大学生和技校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扭转过来”。


桐庐校园招聘会,职校生成“香饽饽”。徐军勇 摄

  为何选择“回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偏重于实操的专业,类似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汽车维修保养、机械工程等,成为“回炉”大学生青睐的方向。对于选择技校的缘由,尝试新的职业发展或人生规划,成为众多大学生“回炉”的主因。

  王磊本科毕业后,在证券公司实习过、做过网上现货交易、当过房地产销售。“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冒险精神,而且性格偏内向,不太适合竞争性太强的行业。”王磊说,来学汽修,就想“换一种活法”。来技校前,他特意回了一趟老家铜陵,在县城进行市场“调研”。此前他父亲就开办过简易洗车场,目前全县城洗车车行仅三四家,加上汽车数量增长很快,他就看中汽车“精洗”市场空间。

  王磊说,等他学到汽车修理、改装等技术,到大城市车行再实习一年,了解洗车行现代化的操作流程与设备,就计划回老家升级自家洗车店,“这样比自己盲目创业要稳妥得多”。

  不少大学生纷纷选择“回炉”,背后凸显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年来连创新高的背景下,“本科生满街跑,技术工无处找”。

  山东省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文凭+技能”型的人才,正是企业需要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光有文凭,缺乏技能,而且还不愿意从基层实践开始学,“招进来让人非常头疼”。

  重庆市就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职业分类看,2016年,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生产运输、焊工、缝纫工、育婴师等技能型职业缺口达20.8万人,而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偏好的办事人员等通用职业求职者过剩3.3万人。从技能等级看,14.7%的用人岗位对技术技能提出明确要求,但市场上无技术等级或职称者仍是求职主体,技能型人才仍然较为紧缺。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表示,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人才依然是制造业发展进步的关键,这就需要大量技术类专业人才。而一些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造成了目前这种情况。

  一家央企下属机构负责人坦言,现在大型企业在高校招聘大学生,是往项目管理者方向培养,而进入干部管理序列,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招聘范围会限定在重点高校。存在大量缺口的高素质工程师与技术工人,则主要依靠相应职业学院培养。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想进入重点企业大型项目,选择职校“回炉”无疑是一条有效渠道。

  武汉桥梁职业学院副院长付恩琴表示,学院首届“大学生班”学生输送到中铁集团下属各单位后,深受企业项目方的器重,纷纷要求学院多输送些。现在学院“大学生班”毕业生,用人企业都得提前一两年预约。

  “现在基建项目施工不再是依靠人力与简单机械,绝大部分工作都是机械化施工完成,这些设备价值高昂,动辄上亿,技术更新速度快。”付恩琴说,传统农民工难以适应这些岗位,而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又有相应操作基础技能的大学生往往最受企业青睐。


 

  杭州举办2017春季人才交流大会(资料照片)。

  亟待反思的高等教育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大学生“回炉”虽然整体数量与占比并不大,但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回炉”职业学院现象,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反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若是通用类高校,学生毕业后学技能没有问题,但如果高校本身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其毕业生再去职业院校学习就存在问题了。

  “近年来,专科为了升格成本科、二本升为一本,都在搞所谓的综合性大学,就没有专、精、特了。比如一些化工学院,最强的是化工类应用型教育,但变身科技大学之后,什么专业都上。”张卫国说,还有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仍然以论文作为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这些都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很不合理的。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需要大量研究型科学家,但需要更多实践型工程师与技术人员,这已成为当下社会共识。有专家表示,在这方面,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独特的人才培养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安徽合肥学院环境工程研究生丁海涛,曾在德国与奥地利部分应用型高校交流学习。他介绍,这些学校教育目标都是培养一流的工程师人才,学生评价体系主要看企业实习中的实践能力,毕业论文也与解决企业具体技术问题相关,而非发表的学术论文级别与数量,“这些教育理念与思路,都值得国内应用型高校学习”。

  教育部等部委2015年曾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加快应用型高校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尽管全国已有上百所转型高校纳入试点名单,但受办学模式调整、教师资源培养等多方因素限制,目前整体效果尚不明显。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西、湖北、新疆等地正在探索试点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在此类联合培养试点中,通过“3+2”模式在高职培养3年、高校培养两年授予本科学位,或“4+0”模式全程在高职学校就读,高校负责教学监督与学籍管理,授予本科学位等方式,破解“高职学生缺乏本科文凭,本科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题。

  熊丙奇等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多地试点的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与大学生“回炉”异曲同工。这也表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充分发挥中职、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市场的师资与就业优势,同时进一步拓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深造渠道,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原标题《大学生“回炉”读职校越来越多,高校该反思些什么?》。编辑 郭晓伟)

责任编辑: 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