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记兰溪籍抗疫将军陈薇
2020年10月21日 14:07:58 来源: 作者: 余建红 整理

  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薇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哭了。

  那天的采访是从陈薇的头发说起的。新冠疫情爆发时,她还是满头乌黑的头发,短短半年,头发白了不少。

  头发变白,新冠疫苗研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全球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有8种,中国占了其中4种。9月份,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企业展出了三个新冠肺炎灭活疫苗。

  采访过程中,陈薇数次流泪,她说:“(新冠疫苗)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

  既然把你放到这个位置,也带出这个团队,你这个旗帜不能倒,你这个精神不能退!”

  她是一位有着钢铁意志的军人,一位向世界展示中国担当的援外专家,一位放弃高薪忍受寂寞的科学家,是一位爱家乡敬父母的好女儿,一个被丈夫宠爱的女人,一个用行动影响孩子的母亲……

  一名有钢铁意志的军人

  “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9月8日,在军事科学院召开的庆祝陈薇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薇动情地说。

  今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奉命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飞赴武汉。

  “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面对防控初期武汉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陈薇带领专家组一天之内就搭建起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迅速形成了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有效缓解了一线检测压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迅速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为临床机构有效救治新冠病毒和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患者提供了科技支撑。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在疫苗研发最吃紧的时刻,陈薇许下这份承诺。三天,五天……直到采集的血液样本出现免疫应答,整个团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再次领跑世界。临床结果证明,单针接种可使机体同时获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8月11日,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团队全力推进新冠特异性治疗抗体药物和改善后遗症生物新药的临床应用。

  面对“为什么能坚守武汉113天?”的提问,陈薇沉默数秒后哽咽着说:“为武汉人民,我心甘情愿!”

  她是一名有着钢铁意志的军人。

  2003年,非典爆发,人们从未了解的病毒在国内蔓延,数万人确诊,无数医务人员感染,全国人心惶惶。

  危急关头,陈薇接到命令,对非典致病原因及相关疫苗研发,展开研究。

  她率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生物安全负压实验室,每天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病毒,确定这就是非典元凶。

  随后,陈薇证实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对非典有抑制作用。2003年4月28日,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最终,使用“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的1.4万余名医务工作者,无一感染非典。

  非典之后,有人问陈薇,每天和非典病毒面对面你怕不怕?陈薇则坦然地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应该做的。”

  汶川地震,担任卫生防疫组组长的她,一直奔波在余震不断的灾区一线,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艰苦“战斗”。北京奥运,她参与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同时负责鸟巢等20多个奥运场馆的现场生防安保任务,为“平安奥运”作出贡献。

  一名向世界展示中国担当援外专家

  人类与病毒的战斗,已进行了千年,未来也不会结束。

  时间来到2014年,当时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和美洲,致死率达到了惊人的50%——90%。

  2014年9月,陈薇研制成功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

  次年9月,在非洲塞拉利昂,陈薇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

  无数次攻坚克难之后,疫苗最终研制成功,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也保护了当地的中国维和部队战士。

  2017年10月19日,该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刚果(金)再次暴发,陈薇团队再次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技术支持。

  在非洲,陈薇曾到访过一家孤儿院,那里有48个孩子,全部都因为埃博拉失去了家人。陈薇说:“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因为非典、埃博拉等烈性病毒,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

  “为了世界人民的健康,我们愿意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共同抗疫。”如今,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境外有效开展,进行更大规模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在病毒面前生命平等,与病毒的战争不分国界。”陈薇团队第一时间将研究成果向世界共享,为各国的疫苗研发助力,展示了中国的国际担当。

  一个放弃高薪忍受寂寞的科学家

  时间回到1990年,那时陈薇已经被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医学公司签下,面试结束后对方老板非常高兴,请她和导师在香格里拉饭店吃了一顿饭,那是她第一次走进五星级饭店。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这个天性浪漫的女孩,可能会在深圳过上幸福的人生。但一切都被一场意外打破了。

  1990年12月,陈薇被导师安排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实验所需的抗体。走进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了。

  高精尖的顶级科研设备、前沿的科研课题,陈薇“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回去之后,她多方打探,听说军事医学科学院是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年轻的陈薇,一时热血沸腾。

  1991年4月,她放弃高薪,特招入伍,加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

  两年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遇到了自己的师弟。几番攀谈,她得知对方的收入很高……

  与收入上的挫败相比,更让她觉得寂寞的,是科研工作的枯燥。

  成天面对着冷冰冰的实验器材,重复枯燥地整理实验数据,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她把自己埋在了实验室,为实验效果发愁。

  更为苦恼的是,这样的辛酸并没有快速换来成果。几年的时间里,她的工作仍旧没有太大的建树。

  陈薇也想过放弃,但脑海里总是去不掉炭疽、鼠疫、天花这些烈性微生物。

  12年冷板凳坐穿,陈薇拿到了生物学、医学双博士学位,被研究所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或者恐怖袭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对铸造‘生物盾牌’,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怀着这种信念,她坚守到如今。她的同事介绍,从毕业到现在,她很少有晚上12点之前下班回家的情况。

  一位家乡人民的好女儿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远隔千里之外的浙江兰溪老家,“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的父母,通过电视直播见证女儿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受国家荣誉奖章的高光时刻。

  得知女儿要受奖,当天一大早,陈薇父母就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女儿接受这一崇高荣誉的光荣时刻。儿女绕膝本是天伦之乐,但对陈薇父母来说,他们感受到的是女儿永远冲锋在前线的奉献之美。  

  今年抗击新冠疫情,陈薇父亲陈李坤从电视上看新闻才知道女儿又冲到了一线。

  每年春节,只要陈薇有时间都会回兰溪老家。但今年没回,她也未告诉父母去武汉一事。

  陈李坤记得女儿最近一次回家还是元旦前。当时,陈薇在兰溪呆了2天,临走,父亲问陈薇:“啥时再回来?”陈薇说是年三十。

  当初给女儿取名陈薇,一是陈李坤喜欢花草,二是在他眼里“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能够怒放”。

  2月3日(正月初十),陈薇挤出时间往兰溪家中打了新春第一个电话。整个春节,陈薇和家里也没怎么联系,“只偶尔发过几条信息”。终于接到了女儿的电话,陈薇的母亲高兴地笑出声来。

  陈薇父母都清楚,“她是国家的人”。

  “兰溪的学弟学妹们,我是陈薇。当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寒冬已经过去,相信兰溪也已经春暖花开……”4月12日,兰溪中小学首批复课前一天,上午9时的“开学第一课”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上,全市8万余名学子收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兰溪籍女将军陈薇的来信。信中,她与大家分享在武汉抗疫一线的经历和感悟,勉励大家勇于追梦、敢于担当,成长成才、报效祖国。

  身处抗疫前沿,陈薇的日程每天以分钟计。但当家乡的老师辗转联系上她时,陈薇毫不犹豫地答应为大家“上课”。

陈薇(中)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在机场登机(1月26日摄)。 新华社发(熊垒 摄)



陈薇在实验室工作(2014年12月28日摄)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 余建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