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智慧监管 为校园餐建起“数字防线”

2025年08月12日 16:42:56 来源: 作者: 本网记者 郑祥臻


学生在品尝校园餐。图片由Ai生成

  夏日的清晨,在丽水市缙云县东渡小学的食堂后厨里,工作人员正将刚刚送达的各类食材拆包,先后放置在智能电子秤上称重、拍摄。只见屏幕上即刻弹出配送商提前上传的农残检测报告等信息,并与实物照片一一对应。经过配送人员、在职教师轮班的监管人员、食堂工作人员轮班的验收人员三方核验无误后,相关数据和影像资料同步上传至数字化平台并留存。

  “在过去,食材品质、配料出入库情况、往来账目等明细都需要靠人工进行审核与记录,既低效又容易出风险。”东渡小学食堂管理员周芝羽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化平台的更新迭代,管理人员的核查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透明,权责履行情况也更加明晰可查。

  周芝羽口中的数字化平台,正是丽水市缙云县对校园安心就餐系统迭代升级后,于今年年初上线的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

  为何会推行智慧监管平台?平台的成效如何?……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来到缙云县开展走访,深入了解缙云县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是如何为校园餐建起“数字防线”的。

  校园餐监管面临哪些难点?

  食品安全无小事。校园餐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牵挂,关乎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然而近年来,校园餐的管理漏洞与安全隐患屡屡触动公众敏感神经,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管好校园餐,到底难在哪儿?

  据了解,在传统模式下,校园餐监管如同 “盲人摸象”。学校食堂传统手工记账、线下操作模式容易产生猫腻,采购与实际消耗“两张皮”现象时有发生,给侵占学生伙食费等行为可乘之机。

  “不同学校食堂的数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格式碎片化、信息维度不贯通等问题,采购端、配送端等单个数据板块往往缺乏可供参考比对的信息,以致难以看出端倪。这就导致校园餐领域存在腐败隐蔽、监管滞后等难题。”缙云县监察委员会委员钭旭政告诉记者。

  数据割裂、跨部门协同低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市场监管局与教育局数据端口独立,问题处置需经乡镇、学校等多层流转,流程长达3-7天,效率低下。食材农残检测、配送轨迹等关键信息无法实时共享,监管存在“盲区”。此外,陪餐制度、食材验收等环节也极易流于形式、沦为“纸上规定”。

  因此,要管好校园餐,关键在于形成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全流程透明化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技术赋能如何完善监管体系?

  2025年初,缙云县紧紧抓住全省校园食堂公权力大数据监管监督试点的契机,聚焦校园食堂管理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和风险点位,由县纪委监委牵头,以破解“七大难题”为切入点,精心打造集采购、配送、验收、仓储、财务、陪餐等维度为一体的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进一步打通市场监管局、教育局等部门的数据,上线缙云县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

  “以前学校自己找供应商,存在价格虚高、以次充好的现象,现在由教育局统一招标,每半个月询价一次,如果价格波动存在异常将会自动预警。”缙云县教育局计财科副科长赵璧向记者介绍,校园就餐系统升级并投入使用后,实现校园餐从采购到用餐的全链条透明化管理与全流程数字化监管。

  “阳光配送”模块让配送车辆轨迹、实时温湿度数据、驾驶员信息等一目了然,杜绝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隐患;后厨画面在“阳光厨房”模块直播,验收区、仓储区、加工区、消毒区等全区域实现摄像头覆盖,相关部门和家长都可实时查看监控画面;“阳光仓储”模块对全县各校食堂的每日食材出入库、盘点全自动化,并实时显示库存余量;“阳光陪餐”模块上线后,通过取餐时窗口刷脸、自动记录,简化打卡登记,为陪餐执行情况检查提供了基础数据……如此一来,校园餐彻底告别了往日的 “糊涂账”,蜕变为一条清晰可溯的 “透明链”。

  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同样嵌入数字化平台中。记者了解到,目前AI智能体仍处于 “数据投喂” 阶段,可基于现有数据回答基础问题,如“某学校本周采购金额”“某食材今日采购数量”等,并辅助生成简单分析结果。后续还将优化多场景分析能力、自动生成预警模型、跨部门协作等功能,共同织密校园餐食安全网。

  据悉,目前缙云县已实现全县44所中小学校园食堂数字化管理全覆盖,服务6.2万多名在校师生,学生餐费入口率(学生缴纳的餐费中实际用于食材采购的比例)达82.18%。

  “数字防线”如何为监督破难?

  记者了解到,缙云县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在保留学校食堂管理等端口的同时,进一步设置了纪委监管等端口,推动纪委监委深挖数据价值,紧盯日常数据筛查出的各类异常情况,对校园餐安全、食堂“微腐败”等问题形成常态化执纪监督态势,持续筑牢校园餐安全底线,切实提升监管质效。

  “对风险较高的资金使用、招标采购、食材入库等环节,系统作出针对性的预警设置。例如校园餐供应商选择上容易出现‘关系户’,随之带来菜品跑冒滴漏、以次充好等问题,我们结合供应商资质和供货情况的动态考评数据,及时发现相关问题线索。”缙云县纪委监委第四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胡俊溟介绍,“以前监管校园食堂,依赖人工查账要翻成堆的纸质票据,耗时耗力,现在鼠标一点就能锁定疑点。”

  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缙云县纪委监委专门构建了“风险预警知识图谱”,并整合校园食堂核心数据、12315 投诉、学校领域信访件等数据源,建立“学校向经营异常公司付款”“学校食堂常用食材采购量异常高于消耗量”“学校食堂采购订单与实际配送订单总价或数量异常”和“校园食堂用工比例异常,涉嫌履职不力、优亲厚友、虚报用工费用”等监督模型7个,累计产生红色预警69条,办结59条。

  “缙云县某学校负责人涉嫌通过虚高幼儿及教师食堂牛奶、点心采购数量等方式,从学校食堂经费中套取8.5万余元用于其他开支,其中个人开支1.8万余元。2025年3月,该负责人被立案审查。”这起典型案例的发现,恰是“校园食堂大宗食材标外采购预警模型” 精准有效的生动实践。

  “从‘人盯’到‘数治’,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控’,随着数字化平台的深入运用,信息分析研判能力得以强化,整治‘校园餐’腐败更加有的放矢。”缙云县监察委员会委员钭旭政表示,截至目前,校园食堂红色预警转问题线索48条,立案6人,形成“不敢腐”的震慑。

  当每一份食材的来源可溯,每一分餐费的流向可查,每一次操作的规范可督,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便有了最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专家点评

  大数据织密校园餐监管安全网

  以数字技术强化校园餐监管的意义在于通过数据穿透治理盲区,将技术赋能转化为民生保障效能,为破解公共服务领域监管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数治”路径。缙云县在此框架下通过搭建监督模型、建立“双专班”机制与三级预警体系,实现了从食材采购到经费管理的全流程闭环监督,监管模式完成了从“人工盯防”到“智能预警”的跨越。未来可进一步深化数据与业务融合,拓展监督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场景,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与风险协同处置机制,让大数据监督不仅成为遏制“微腐败”的利器,更成为防范民生领域系统性风险的“前沿哨”。

  (浙江大学纪检监察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皇甫鑫)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