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招投标环境 助力打造公平公正市场秩序

2025年04月29日 16:49:21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本网记者 何红伟 通讯员 麻钦凯

  为破解招投标领域长期存在的围标串标、权力寻租、专家评审不公等顽瘴痼疾,温州龙港市纪委监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智慧监管+专项治理+协同联动”为抓手,紧盯标前、标中、标后全链条环节,推动制度创新、强化监督执纪、凝聚治理合力,持续净化招投标市场环境。通过构建全过程闭环监督体系、严查违纪违法案件、优化评标机制等举措,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全市招投标项目投诉量同比大幅下降,企业满意度不断提升,为营造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

  试行智慧监督体系

  “发现预警信息19条,办结18条,推动整改问题30个……”这是省招投标智慧监管监督系统在龙港市试点运行半年来的“成绩单”。针对招投标领域隐蔽性强、专业程度高的特点,龙港市纪委监委以数字化为切入口,于2024年8月牵头成立工作专班,试点运行省招投标智慧监管监督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预警、全程留痕等功能,推动监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

  运用该系统“数据共享+智能分析”功能,围绕招标过程、合同履约、标后管理等关键环节,分析龙港市纪委监委已办招投标领域案件,梳理出“未经程序直接发包”“违规围串标”等6类49件违法违纪案件特征,构建“纵容包庇”“暗箱操作”等8个监督模型。通过比对参建单位社保缴纳、个税申报等信息,精准识别挂靠资质、虚假投标等行为。截至目前,该系统累计发出预警信息24条,推动标后履约检查发现并整改问题23个。

  与此同时,龙港市创新推行电子暗标评审,隐藏投标单位信息,有效遏制专家倾向性打分。2024年以来,全市已完成电子暗标评审项目24个,投诉率同比下降60%。此外,全面推广“一网通投”试点,运用电子营业执照、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实现投标文件加密传输、评标过程全程留痕,确保交易可追溯、不可篡改。

  为强化标前治理,专项监督组通过反向验证法,突出标文审查,针对部分项目中暴露出的招标文件漏洞,监督组推动建立“标文预审专家库”,组织法律、工程、财务等领域专家对46份招标文件进行专项审查,包括倾向性技术参数、不合理资质要求等,发现并纠正76个问题条款,对34家违规代理机构实行信用惩戒,保障了潜在投标人的平等竞争机会。

  针对标中监管,龙港市纪委监委积极引入智能预警系统,当检测到不同投标人IP地址相近、报价呈规律性差异等可疑情况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我们以数据碰撞方式,精准锁定需要重点关注的项目,并开展精准化监督检查。”龙港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数智化手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将违规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同时使监管人员能够快速锁定问题线索,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全天候监管保障。此前,该系统对某港区道路工程项目发出预警,经核查发现投标单位涉嫌围标串标行为,目前执法部门正在立案调查。

  “对于标后的监督,我们与相关部门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相关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市还通过建立中标企业“履约档案”,将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档案将作为后续投标的重要参考,某建筑公司就曾因项目延期被扣除信用分并限制投标资格。

  严查严改,

  高压震慑腐败行为

  “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隐蔽复杂,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勾连。”龙港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为有效规范招投标领域市场行为,龙港市纪委监委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联合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围标串标、违规干预评标等行为,形成高压震慑。

  此前,龙港市委第四巡察组在对某产业中心建设项目开展巡察时,发现多家投标单位报价设计费用组价清单缺失分项明细,存在明显围标嫌疑。巡察组第一时间召开分析研判会,联合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展开核查,发现评标委员会专家未按评标办法履职,甚至招标文件自身存在矛盾。最终,多名评标专家被扣除信用分(最高达200分),涉事代理机构被扣减执业评价分数4分,项目重新组织招标。

  此案成为龙港市深化招投标领域治理的典型案例。针对评标专家履职不严问题,龙港市纪委监委推动主管部门修订《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建立“一项目一评价”机制,对专家评审质量进行动态考核。2024年,累计开展专家履职评估21次,发现某专家在3个项目中存在倾向性打分行为,被取消评标资格并列入黑名单。同时,创新推行“评标专家终身负责制”,对评标错误决策进行追溯问责,某专家因评审失误导致项目重大损失,被终身禁止参与评标活动。

  在高压震慑下,该市市场风气明显好转。某建筑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围标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我们更愿意凭实力竞争。”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招投标项目平均报价下降8.7%,中标企业履约率提升至98.7%。

  协同联动,

  凝聚治理合力

  招投标领域治理涉及部门多、链条长,龙港市纪委监委通过“纪巡审”协同等方式,打破部门壁垒,凝聚监督合力。例如,在重大项目推进中,党风政风监督室联合市委巡察组、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对照责任清单逐项排查风险点;在限额以下工程监管中,推动建立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填补“线下操作”监管盲区。

  针对部门权责交叉、监管疲软等问题,龙港市纪委监委督促厘清职责边界,制定《招投标监管权责清单》,明确资规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监管主体地位,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同时,加强专业力量配备,通过专题培训、以案代训等方式,提升一线执法人员业务水平。2024年,组织招投标业务培训6期,覆盖监管人员200余人次。

  “营商环境的优化,除了规范市场行为,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跟进配套服务同样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龙港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有效解决中标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龙港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率先推行“中标贷”金融服务,开展投资项目全过程“政务+金融”服务改革,有效缓解“中标即垫资”的行业痛点。“通过‘中标贷’,我们可以在中标后快速获得低息贷款,不仅减轻了资金压力,还避免了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违规操作风险,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该市一名中标某项目的企业家这样告诉记者。

  “通过协同联动,我们不仅解决了部门推诿扯皮的问题,还形成了监管合力,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管、管得住。也通过协同联动,丰富了为企服务的产品与渠道。”龙港市委第四巡察组负责人表示。

  从智慧监管到协同治理,从高压震慑到制度完善,龙港市纪委监委以系统思维推进招投标领域综合治理,以监管带动服务护航企业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招投标领域腐败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智慧监督系统应用,推动监督向政府支付项目全覆盖,同时健全信用动态管理机制,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龙港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一幅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招投标市场图景正徐徐展开。

 

  专家点评:

  创新监管破困局 

  标本兼治优生态作为全国首个“撤镇设市”改革试验区,龙港在招投标领域打出的治理组合拳颇具研究价值。当地将巡察监督与纪检监察的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针对评标环节乱象精准出招,其智慧监管系统的跨部门协同设计尤其值得关注——通过打通社保、税务等多源数据构建预警模型,使围标串标等隐蔽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在机制创新层面,“电子暗标评审+履约保证金追缴”的闭环设计颇具巧思,既遏制了专家自由裁量权滥用,又破解了中标后监管乏力顽疾。更难得的是改革没有止步于刚性监管,通过“中标贷”等信用服务创新,实现了营商环境堵疏结合的治理辩证法。当然,深化实践中暴露的专家权力制衡缺失、小额项目监管盲区等问题,仍需在动态考核机制构建、区块链存证技术延伸等方面持续突破。

  (浙江大学纪检监察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皇甫鑫)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