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权力关进“笼子”?

2018年03月09日 10:37:23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苏中山

  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和封驳制度。

  先说台谏,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关于谏官,历史上很早就有零星的记载,但一直到秦始皇后才形成制度,并开始有谏大夫,汉朝以后完备谏官制度,东汉称为谏议大夫。唐代的谏官制度最为完备,出现好几位能够向皇帝进谏而且起到一定作用的著名谏官。大家都知道有一本书叫《贞观政要》,就是唐太宗在贞观年间,跟魏征和其他人的对话,实际上也是进谏的一种记录。唐太宗喜欢玩一种鸟,有一次正在玩鸟,结果魏征来了,他很害怕,就把鸟放在袖笼里,不曾想魏征跟他说东说西,一两个小时过去了,那只鸟就闷死在袖笼里。魏征走了以后,李世民虽然很不高兴,但他也不敢发作,这样的类似事情还有很多。现在我们看《贞观政要》以及《唐书》里面其他的记载,很多好的建议李世民确实是吸取了,比如说减轻农民的负担,减少征伐,所以唐朝经济才能发展。到后来,魏征死了,没有人对他进谏,唐太宗有些膨胀了,去打高丽,结果损失惨重,造成国家严重的财政危机,所以他退兵回来后感叹道,魏征要是在世,我怎会做这样的事!可见魏征这些人对他的进谏确实起了作用。

  封驳制度是一种敢让皇帝收回任命书的制度,这在世界监察史上都是很特别的,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三省制。三省制是将国家政务机构分成三个部门,一个是中书省,一个是门下省,一个是尚书省。它们有分工,“中书主受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施行。”皇帝下一个诏书,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把它封驳,也就是把皇帝下的命令挡回去。

  历史上封驳到底起多大作用呢?唐朝的封驳最有成效,在李世民、武则天执政时,尤为成功。封驳不仅可以封诏书,甚至可以涂改诏书,在诏书上批示。这是唐朝社会开放、宽容、包容时代特点的产物。唐宣宗时有个大将军叫李燧,唐宣宗认为这个人德才兼备,要任命他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岭南节度使。当时皇帝的诏书已经发下去了,给事中萧放(给事中是官名,一直至明清都有。职位是很低的,到明清变成六科给事中,级别类似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最低的还有没达到七品的,级别类似于现在的正科级的干部)说这个诏书不能下达。李燧有很多问题,任命他到岭南去担当重任,绝对是不合适的,他在诏书上写了两个字“不妥”,然后就去找皇帝并列举种种理由,没想到正赶上宫女乐队在演奏音乐,皇帝正兴致勃勃地欣赏。萧放尽管扫了皇帝的兴,但他的话,皇帝还是听进去了,觉得这个任命确实不合适,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把诏书追回来。宣宗初年,李藩担任给事中,发现诏书有不妥处,即于诏书末端批上意见退还。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还能找到一些,这就是封驳。

  虽然这些制度的实施最终取决于皇帝,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权力牵制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权力的牵制,一个王朝可能很快就腐败了,社会将动荡不安,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历史的发展起过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我国古代监察史的遗产,在世界监察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御史、谏官和封驳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反腐败很有效的经验,我们应该重视,很好地研究它,系统总结并合理利用。

责任编辑: 史健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