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廉风劲吹

2023年10月07日 18:33:35 来源: 反腐败导刊 作者: 陈琪

金华永康市市西溪小学开展“童心画廉”系列活动,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廉洁作品。封啸天摄

      9月1日,由浙江省纪委监委、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杭州国家版本馆承办的“正心明德廉洁齐家”——浙江廉洁家教家风版本展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开展。清风先贤故事、传世家风廉训、廉洁文艺作品等内容在此展出,传统文化与廉洁家风在诗情画意中尽情碰撞交融,在浙江掀起了一场诗意清廉之风。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浩瀚如宇宙。倘若寻古问今,则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清廉因子,诗意清廉之风早已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轻柔地吹拂。清官廉吏、清廉文物、家风廉训、制度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如风,穿越漫长的时空,对现代中国的廉洁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而恒久的影响。

  在新时代回望历史,古人以德养廉、以法促廉的智慧仍在当代发光发热。站在先贤巨擘的肩膀上,浙江先行绘就“全域清廉”新画卷,打造新时代清廉建设高地,吹响“向着勤廉并重的清廉建设高地再出发”的号角。廉在当代,廉在浙江。

  以德养廉,清廉倚修身

  道德,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自古至今,政治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为官之德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国之四维有礼义廉耻,作为四维之一,“廉”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为官之宝”与“仕者之德”。忠、廉、仁、俭、勤……为官之德内涵丰富,“廉德”为重中之重。

  为官之“廉德”如何养成?以德修身便是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对于官吏来说,权责在身,以德修身是根本,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倘若无德,难以作表率,何谈聚民心。

  修身,是修炼高尚的德行与操守,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平和与稳定,最终修身成德,继而成为君子。“正直”乃修身之本。《论语·卫灵公》有言:“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坚持为人正直看作修身的重点。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将修身之德引申至从政之道,“正直”便有了更为明确的内涵——“公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廉为官的先贤身上有智者之睿、人间大德,他们在百姓中间起到引领与表率作用,推动一方土地的“德化”进程。

  “德化”,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百姓心中建构起一套评价是非善恶的价值体系,引导百姓内心向善、耻于为恶,从而让社会风清气正、国家长治久安。“德化”分为“有德”“明德”“德治”三个步骤。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名臣于谦在十七岁就写下了著名诗篇《石灰吟》,他出生于杭州的一个官宦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敬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从古至今,于谦都是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的典范,曾被《明史》赞誉“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以德修身,是谓“有德”。

  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梅挚,以直言敢谏著称,《宋史》誉他“资性纯厚,不为矫厉之行,平居未尝问家业”。梅挚于昭州任职期间,曾写下名篇《五瘴说》,用以批判官场贪赃枉法、横征暴敛、腐化堕落之风,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与爱戴。梅挚在任时一直坚守清廉正直的品行,让百姓在耳濡目染中拥有高尚的品德,是谓“明德”。

  明代官员甄完,初任刑部主事,后为河南左布政使。任职河南期间,甑完“较真”于锱铢,连检验上缴金银时锉下来的粉末都要悉数缴公,他经手的治河经费千千万万,审查过的款项却分毫不差。体恤百姓、至勤至俭、公私分明的甑完,被明景帝朱祁钰赐“清官第一”的匾额。甄完在任时,社会清朗,百姓幸福,是谓“德治”。

  以法促廉,清廉有约束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施,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古代的“法”涵盖了法律、律令、制度等方面。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之一,主张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引入法律,从而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法为治国理政之重器。以法促廉,有助于官吏养成清廉为政之德。

  如何“以法促廉”?我国古代将懂法作为从政为官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官吏任免及监察设置约束条件,以法治贪,惩治贪腐,促进各级官吏清廉从政。

  《孟子·离娄上》写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意为,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国政,仅有法度不能使之自行实施。想要让法度顺利施行,必须有懂法之人。唐朝的科举考试考察六科,其中就有明法科,上任后的官员有“考课”,需要考察“知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主张“重典治吏”,十分重视官吏对于法度的掌握。

  清廉,是选拔官员的基本前提。秦朝有考核官吏的法律,以“五善五失”为考核标准,“五善”中有“清廉毋谤”。汉武帝时期有了察举制,“孝廉”是常科之一。大业三年,隋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其中就含有对官员“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等清廉品格的要求。

  对贪污腐败的惩处,历代统治者制定了严刑苛律,以此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唐朝之法度,对官吏贪污受贿罪做过较为详尽的规定,有“六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唐律》职制篇规定,官吏出差,不得在所到之处接受礼物。如若主动索取或强要财物,则加重处罚。唐代官吏因贪污受财被严惩的案例有不少,《资治通鉴·唐纪》中就有记载,贞观十九年,沧州刺史席辩因“坐赃污”而被处死,唐太宗诏各州来的朝集使临观而杀之,以此警示群臣。

  浙江的海宁跳塘文化主题馆展出了“乾隆四年鱼鳞塘碑”条石,上面刻有“嘉兴府桐乡县知县蔡可远承筑鱼鳞大石塘工壹佰丈,自此处起”字样。自宋代起,朝廷建立起与修筑海塘有关的责任追究制和保固制度。将责任人的姓名镌刻在条石上,是为了便于在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精准定位到相关人员。“塘在我在,塘损我毁。”古人在修筑海塘时建立起的责任追究制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对现代如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一种启迪,正如《之江新语》所言:“何其为领导干部?说得直白一点,组织上让我们当领导干部,就是派我们在这里站岗放哨,这叫守土有责。”

  廉在当代,清廉看浙江

  古人的清廉智慧以诗词字画、文物家训等形式得以留存,越过历史的长河,浸润着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思想境界与中国古代“为政之要,曰公与清”的政治理想一脉相承。

  浙江自古人文荟萃,清廉是之江大地代代相传的基因。早在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就曾提出:“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清廉浙江’。”如今,“清廉浙江”从蓝图变为现实,战略性、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浙江全面从严治党的“金名片”。

  建设“清廉浙江”,关键在于盯紧权力。正如我国古代以严格的法度约束为官之权,浙江扎紧扎牢制度笼子,以此促廉。例如,针对政商交往“亲而不清”等问题,浙江清单式地提出“五个严禁”的行为规范,督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建设“清廉浙江”,以廉润心,以文化人。“玉琮杯”清廉微电影微视频大赛、“藕花洲杯”中国(浙江)廉洁故事大赛、“钱潮杯”动漫清廉微作品大赛……近年来,浙江杭州创新打造三大全国性廉洁文化赛事,借力赛事广泛传播廉洁理念,促使廉洁文化更加出圈出彩。廉洁文化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新时代讲述着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以廉洁文化为引导,浙江着力打造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国企、清廉民企、清廉交通等清廉单元,创建清廉建设示范标杆,形成清廉浙江建设全域推进、全面共进的良好态势。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推进“清廉浙江”建设,发扬廉洁文化,浙江一直在路上。未来,浙江还将大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拓展廉洁文化阵地,持续营造尊廉、崇廉、爱廉的氛围,让“全域清廉”的画卷更为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 陈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