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抱负于朴素的视觉

2017年06月25日 14:58:4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艳丽



  高帆摄影《机枪阵地》。



  牛畏予摄影《跟我走》。

  摄影的魅力,不只在于其艺术性,也在于其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有力呈现。高帆、牛畏予的摄影作品便折射出这种力度——日前,“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时隔数十年后再次登上国家美术殿堂。透过100余件摄影作品,既可管窥这对伉俪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摄影艺术生涯和他们赤诚的艺术情怀,又可领略中国摄影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状貌。

  摄影艺术既是他们的事业,也塑造了他们的人生。1922年出生于浙江萧山的高帆,于“七七”事变爆发后奔赴华北抗战前线,开启了摄影生涯。他以“战争是革命军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记录战争是战地记者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为准则,用摄影实现着救国的理想,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反扫荡战斗、定陶战役、晋中战役、平津战役等重要的战役和战斗现场进行了摄影报道。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解放军画报社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积60余年军事摄影和画报工作经验,将摄影由创作上升为理论,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性”撰写了若干摄影艺术理论文章,直至去世始终奋斗在摄影事业中。1927年出生于河南唐河的牛畏予,于1945年参加革命,1951年初转业到新闻摄影局任摄影记者,后任职于新华社摄影组等。她的作品,展现了新中国女性摄影师镜头下的家国形象和个性表达。

  高帆、牛畏予有着不同的社会视角。曾作为战地记者的高帆,其摄影成就主要体现于战地摄影,《总攻临汾开始,突击队员奋勇冲锋》中硝烟弥漫的惊险场面,《定陶战役大洋湖战斗中,我军防空哨兵》中哨兵披着草衣随时进行战斗的紧张场景等,都是对战争一线的真实呈现。之后,从《北平入城式,正阳门前盛况》的入城盛典,再到《毛主席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等领导人重要活动,在他的镜头下都凝固成永恒。作为新闻记者的牛畏予,其摄影成就主要体现于新闻现场拍摄的环境肖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国家领导人的肖像,1955年全国美展的画家于非闇、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等,还有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钱学森、茅以升、王进喜等人的肖像,以及何香凝、康同璧、赵青、张权、孙维世等文化名人肖像,以及1949年第一个“三八”妇女节、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人民公社的女大学生等新中国广为传播的女性形象,都在牛畏予的镜头下一一呈现。其中的女性形象是新中国女性视觉形象的重要来源,从中可以看到新中国女性的乐观、优雅与自信。

  不同的社会视角,成就了其不同的个性表达。高帆的摄影作品,不论是其早期的战地摄影,还是其于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游历抒怀的风景摄影,多营造出宏大的崇高感,以此来强化镜头的力量,引人共鸣、予人鼓励。牛畏予的环境肖像摄影,以其敏锐的视角展现出人物的个性以及其于特定环境中的精神面貌——《红塔公社的女社员》的健康自信、《数学家吴文俊》的睿智,皆透露出女性视角的细腻和婉约。

  虽然视角不同,趣味不同,但二人的艺术追求殊途同归,即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真善美的弘扬。他们的镜头,既不同于小情小景的娱乐式审美,也有别于追求绘画般的画意摄影,而是将国家、民族、人民作为其创作的关键词,用镜头传达出“奋发昂扬的精神和饱含生命观照的人生状态”,呈现出中国青年的人生抱负和精神活力。所以他们的摄影作品,变的只是题材,是审美趣味。它们,连缀起新中国成立前后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印记。

  “倾注心血,饱含真诚”。高帆、牛畏予以最朴素的视觉,表达了一代人满腔热血的抱负,这是他们的摄影作品今日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源所在。今天,在回望之际,家属将他们的240幅摄影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也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责任编辑:胡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