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缝纫工到设计师

2017年04月23日 10:06:4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建勋摄影报道

  每设计好一款产品,徐松林(中)都会找童模反复试穿。

  徐松林(左)和同事一起研发设计。

  徐松林对童装的手工刺绣得心应手。

  编者按:加工厂贴牌生产,量虽大,但利润低。随着“机器换人”浪潮的到来,工人和工厂都迫切需要转型。浙江湖州市织里镇的童装设计师徐松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19岁,我跟着亲戚到湖州织里镇,在一家童装厂做了缝纫工。那时候,我做的童装一件才卖几十块钱,自己能挣5块钱。一干就是8年,收入虽不多,但还稳定。我也在织里安了家。

  织里是全国闻名的童装小镇,大大小小的童装企业有8000多家。听说,去年国内市场上,每3件童装,就有1件产自织里。

  但是,这里的厂大多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更谈不上设计。产量是大,利润却不高。一件童装,大伙也都算过,生产环节利润只有15%左右,八成以上都被研发和营销拿走了。

  这两年,厂里引进了一批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我眼看工友的数量少了1/3,但生产效益提高了好几倍。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电视上说的“机器换人”,我也在这波潮流中离开了生产岗位。

  离岗后,我有一段时间很迷茫,但慢慢也意识到,要想多挣钱、个人有发展,必须转型!于是,我自费到苏州的服装学校学习打样、设计。结业后,我回到镇里,应聘进了一家童装厂的设计中心,边学边干。

  现在,我已经是一款知名品牌童装的首席设计师了,每个月要设计60多款样衣拿到市场上检验。我设计的一些个性化特色款式,每件都能卖到好几百块,收益是原来在生产线上的几十倍。

  【见证者说】

  在织里,像徐松林加入的这种设计师团队,原先不到40个,现在已经增加到500多个。他们每季都要推1000多款新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童装,他们一天就能设计出来,然后外发生产。徐松林所在的那家企业,没有一条生产线,却在全国开了730多家门店。

  为了帮助企业提升设计水平、开拓销售渠道,镇里投资近5000万元建了设计中心、质检中心和电商孵化中心,还以乡镇名义发起成立了童装设计师协会。

  要让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动升级改造,其实不容易。镇里建立了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品牌化发展。如今已经有50家试点企业引入成套自动化设备,从重制造转向重研发。可以看到,生产线在减少,利润却有增长。

  ——织里镇镇长宁云

责任编辑: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