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悠悠碧水 绘美丽衢州

衢州“五水共治”勇立潮头续新篇
2017年04月06日 08:24:59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黄丽丽

  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有水的地方,总是比别处多一点灵性,记忆深处也多一抹流连不去的乡愁。

  位于钱塘江源头的衢州,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承载着浙江省清水源头的使命,治水工作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情怀。2016年,围绕“一年治黑臭、两年可游泳、三年成风景”的总要求,已经两度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的衢州进一步拉高标杆,站高定位,无论在清三河、促转型,还是生态治理、机制创新方面都勇立潮头,保持着标杆态势,最终创造了第三次夺得大禹鼎的佳绩。

  治水为生存发展,也为心灵栖息。衢州市主要领导表示,“送一江清水出衢州”既是保护浙江“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也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自觉担当。衢州也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生猪养殖、钙、碳化篾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吸引了娃哈哈等涉水企业逐水而来。

  这座以水为名、因水而生的浙西城市,最终实现了因水而兴、因水而美。随着衢州坚定不移地把“五水共治”工作推向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衢州”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全流域治理,以更优水质筑浙江生态屏障

  如果说,河流是城市的血脉,那么水之净则是河流的命脉。河流失去了清澈,与之休戚相关的城市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浪漫诗意和精神寄托。

  为了还原记忆里的清清溪流、漾漾绿波,2014年以来,衢州始终把“清三河”作为“五水共治”的首要任务和突破重点,坚持源头控污、岸上截污、内源清污多项并举,农村水环境和城市内河景观共同提升,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域整建制创建省级“清三河”达标县的地级市,水环境质量达到6个100%,兑现了“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郑重承诺。

  2016年春节方过,衢州便迅速打响了以“清千塘美百河”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清三河”保卫提升战,并启动“清三河”反弹隐患短板大排查,“三张清单”问题按照“不掩盖问题全公开,不拖延推诿全整改”原则实行销号管理、逐一攻坚。全市2482个入河排污(水)口已全面完成整治,统一挂上标识“门牌”,建立以属地河长为“户主”的责任河段排污(水)口“户口本”。

  走进春日里的衢州,单是扑面而来的湿润空气就让人心情一畅。美丽的衢江水环绕着这座历史名城,信安湖、仙霞湖、马车溪、庙源溪、浮石潭……数不清的湖、溪、潭润泽着广袤的土地。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个个生态牧场星罗棋布,里面绿荫蔽道、鲜花怒放,很难想象这是曾经臭气熏天的养猪场。

  “治水的问题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衢州是省内生猪养殖大市,生猪养殖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曾是影响水质的第一大污染源。”衢州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治水先治污、治污必治猪”的理念,衢州在全省率先打响了生猪养殖整治战。

  按照全流域生猪禁养要求,衢州出台并完善了生猪养殖整治标准,治污设施不达标的养殖场一律铁腕清退关停。经过3年整治,目前衢州生猪存栏总量已经控制在200万头以内。保留的养殖场严格按照《衢州市生猪养殖整治标准指导意见》进行改造提升,并全部纳入智慧环保24小时监控体系。

  在做完了“量变”文章后,“质变”让畜牧业发展走得更远。在衢州全市范围内,重点推广养殖场“工业化+生态化”改造,采用发酵床零排放等治污新技术,既实现养殖污染物减量合规排放,又为全省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衢州模式”。

  治水的成效逐日显现,治水的理念也在逐步提升。过去河道堤防采取截弯取直、筑高堤坝的方式,现在衢州推广河道全流域生态化治理,系统实施清淤活水、生态修复、水岸绿化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河道面貌,充分保护和利用河流滩林、湿地等自然植被景观资源,打造集防洪、灌溉、生态、休闲、景观于一体、多功能生态美丽溪流。

  柯城的石梁溪和庙源溪是衢州重点打造的“最美溪流”,也是全省中小河流全流域治理示范样本。无论是走进“小家碧玉”的庙源溪还是“大家闺秀”的石梁溪,都能看到潺潺流水与岸边绿植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观。

  一道道造型别致的堰坝与天然的砂石、水草、江心洲完美融合,不仅有鱼,有水,还有深潭、浅滩,乡愁和野趣扑面而来。绵延的健身道上,市民或漫步或骑行,舒心惬意,俨然成为衢州市民的慢生活体验区。

  通过源头治污、流域治理、清塘美河等全方位的手段和措施,衢州对全市180条河流溪渠进行整治提升,重构河道生态链,衢江上下游涌现了一批生态示范河道和治水风景线。目前全市共建成省市级生态河道示范工程34个,打造生态美丽溪流87条,环绕千家万户的“母亲河”真正成为生态河、人文河、景观河。

责任编辑:张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