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

如何让大国工匠风姿绰约地生长 代表委员有话说

2017年03月07日 10:18:40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王燕平 何晟 吴朝香等

  只谈技术不讲内涵

  那只能称为匠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

  工匠精神这两年非常火,整个社会都在讨论和践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厚植工匠文化,这传递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相比于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更多思考如何在其中植入文化内涵。

  “有些企业践行工匠精神,更多是关注技术,而忽略了文化支撑。”吴海燕举了个例子,如今很多企业在参与文化活动建设时,都会组织一群小朋友学习蜡染、刺绣等,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回归和学习,“其实不是的,这只能算学习手艺。”

  吴海燕还讲了两件小事,一件是她去外地参加活动时,看到当地的一个绣娘绣了一朵很美丽的宝相花,“我问她,知道这朵花代表着什么吗?她说不知道。”

  另一件事情是她受邀到一个刺绣大赛作评委,一个作品绣得非常精美,被推为一等奖。吴海燕找到这个选手问她,刺绣的图案是不是她自己画的,对方说是一个她不认识的画家画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一等奖最关键应该是原创,技术是支撑,所以取消了其获奖资格。”吴海燕解释,这么做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关键的是大家认为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撇开思想和文化去谈工艺,是不长远的。

  “我们的传统技艺是有文化基因在里面的,然后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不仅仅是种技能。”吴海燕说,“拿博物馆的很多器物来说,上面的图案都寓意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把这种寓意传承下去,所以你要懂它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活化它。”

  “我理解中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先做大量基础研究,在实践中淬炼,赋予思想和文化。如果只谈技术,丢了其中的内涵,那做出的东西只剩下匠气了。”

  培育“大国工匠”

  应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董事局主席陈爱莲

  工匠精神今年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名企业创始人,陈爱莲更关心的是工匠如何培养。

  “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陈爱莲一口气说出这些苦恼。

  “举个例子,我们即使是从浙江最好的高校招到工业设计的毕业生,到企业里经过岗位训练、师傅带徒弟这样的模式,最快也需要8到10年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级人才。”陈爱莲觉得其实很多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在学校的4年时间,完成基础技能培训,而不是等到了企业后再开始这个过程。

  “无论是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还是社会等系统,人才培养多以学科为本位,培养模式单一,偏重理论学习。这几年,我们企业也接纳了大量的大学生实习,都发现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低端人才培养量充裕,但科技研发、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去年,我们企业收购了加拿大的钻石飞机工业公司,急需懂法务、专外语、会经营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但很难找。现在这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人才高薪都招不来。”

  这次两会上,陈爱莲特意带了一份《关于培育“大国工匠”精神构建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她建议,推进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要支持企业与有关职业院校合作,通过职教集团、职业学院等校企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工匠精神回归

  必要又紧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程蔚东

  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名工作者,程蔚东委员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着自己的理解。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阶段,需要向从有到精的阶段迈进。发扬光大过去的工匠精神、追求中高端的转型升级,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现在重提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理解了它,就能领会工匠精神回归的必要和紧迫。”

  程蔚东认为,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也包括文化艺术领域。一部艺术精品的诞生,需要艺术家怀着匠心深入生活去汲取灵感和营养。

  自中国有文明史以来,从未经历过如今天这般的发展速度。这极大提高了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好事,因此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也正因为这种浮躁,才有了对工匠精神的呼唤,这本身就说明了进步。

  程蔚东说,重要的是,一方面有志于成为“工匠”的个人和企业,首先自身要有坐得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心态,这种心态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根基所在。

  而另一方面,政府、组织、社会,要让工匠精神蔚然成风,就要注意重构和建设支撑这种精神的文化传统。要从制度、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去保护、鼓励有志于走“工匠”之路的个人与企业,对他们的生产创作过程给予扶持,对产品、作品给予应有的回报与地位。“不能一边呼吁,一边继续无视他们的辛劳和心血。而当代的工匠精神,应当融入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的文明果实,才可能在今天的土壤上风姿绰约。”

  用“火眼金睛”

  确保每件产品无瑕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长盛滑动轴承检验员许忠明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3月5日上午,听取了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检验员许忠明,这位“靠手艺吃饭”的一线工人,颇为振奋。

  1986年,许忠明从部队退伍后不久,进入了一家乡镇企业工作。1992年,他去了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在同行眼中,许忠明的这双手几乎可以成为精度的象征。他曾是公司金模车间的一名技工,金模车间是企业生产制造模具和自动化生产设备零件的专业辅助车间。他制作的模具中,内孔直径最大的有500多毫米,最小的只有几毫米。

  虽然孔径很小,但他可以确保做成的模具误差只有1丝,相当于人类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

  “在我们这儿,绝对不能‘差不多’,在质量问题上不得有半点含糊。”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后,许忠明的工作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从车工组长成为一名检验员。

  不过,在许忠明看来,检验员的工作并不比车间工人轻松,他需要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来保证经手的每一件产品都没有瑕疵。

  “我们只能允许有1%的报废率,这个要求对我们来说,应该是相当苛刻的。”许忠明说。

  近年来,厂子规模不断扩大,员工逐年增多,许忠明发现厂里的小年轻也越来越多。“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机器换人让工厂设备越来越好,手动操作越来越少。”许忠明说,中国经济发展要进入质量时代,关键还是要靠人,并且要有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徐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