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不能止于末端治理

2017年02月26日 10:14:29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教育问题总是格外牵动人心。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2017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县)要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这是对全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的再一次深化,它将推动教育资源进一步走向均衡化,助力教育走向更加公平、公正。

  历经三年发展,就近入学的成果有目共睹。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大城市公办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比例均超过九成。其中,我省杭州、宁波两地实现了公办小学的全部就近入学。尽管成绩值得点赞,但细究这一政策最初的指向——解决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被热炒、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则让人不由得喜忧参半。

  从实际来看,在“划片入学”政策指引下,“择校热”虽迎来大面积降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区房”之热。尽管针对该问题,教育部推出了“多校划片”政策,期望通过随机摇号、派位等方式,打破学区与房屋之间的“强连接”,以此来调控市场,但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

  如何破题?《通知》从巩固三年改革成果、统筹城乡招生工作、规范学校招生行为等七方面做出了部署,要求各地继续深化改革,确保教育机会公平。这也意味着,这项改革正从抑制“择校热”“学区房”之热的“末端治理”,走向补齐教育短板、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前端治理”,力求真正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很大程度上源于财政投入不足。尽管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始终在不断增加,但相比国外仍显不足。而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就难以实现供求平衡,优质资源就更难以合理分配,“择校热”、“学区房”热等也就在所难免。可喜的是,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全国一些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也在积极出资或资助兴办公教育,力争从源头上加大“供水量”,助力教育资源之水源源不绝。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城乡发展水平。在卫生领域,我省通过“双下沉,两提升”实现了人们在家门口看名医的梦想。教育领域若能同样“如法炮制”,打破“厚优薄弱”的惯性思维,实现教师队伍校际间流动的常态化、制度化,也能实现人们在家门口读名校的梦想。此次《通知》要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倾斜。这对于弥合因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有裨益。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还在于教育理念、家长观念的转变。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伤害中国孩子最大的一句话。这里的伤害,即包括父母,也包括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想要学习好,学校就要好”,一门心思奔向所谓的名校,有的散尽家财,有的踏破铁鞋;子女背负父母期望,认为“不好好学习对不起父母”,一门心思苦学,反过来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盲目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使得教育资源越来越集聚,如此循环往复,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就近入学,是一个好的开始。愿我们能以此为起点,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一一突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助力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化发展,让人人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责任编辑:马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