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如何解除“痛点”

2017年02月21日 18:49:4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核心提示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继续加大,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出现区域性、群体性农民减收的风险也在显著加大。

  ■场地短缺、融资难、证照办理环节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配套等依然成为返乡创业的几个“痛点”。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些农村近年来出现“三留守”以及农业“僵硬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

  ■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返乡创业人员各不相同,基层政府帮扶措施一定要接地气。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的面貌越来越赏心悦目。农村不仅外表要美丽,还要有魅力、有发展潜力。怎样迈过农民持续增收这道坎儿?返乡人员投身农业怎样克服“水土不服”?怎样让下乡人员在农村安居乐业?

  1.让在乡农民跨越增收“门槛”

  【故事】

  由于在小片土地上务农的效益不高,这两年安徽省梁平县礼让镇川西村9组62岁村民蒲昌友种粮积极性出现下降。蒲家共有8.1亩田地,“辛辛苦苦种一年,赚不到5000元,却要付出很多”。

  以耕种1亩田水稻为例,他详细算了一笔账:“犁田人工费100多元,插秧人工得100多元,肥料100多元;种子七八十元;农药三四十元,收割每亩大约60元。扣除这些成本,每亩实际的收益也就有600元左右。”蒲昌友说。

  窥一斑而知全豹,蒲昌友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农民持续增收乏力的客观现实。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016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人民币,实际增长6.2%。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明显高于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指出,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出现区域性、群体性农民减收的风险也在显著加大。

  姜长云分析指出,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2014年的4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1%。2012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已经呈现明显放缓的趋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实际增长11.4%,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较上年实际增长10.7%、9.3%和9.2%。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实际增长7.5%,虽然统计口径的调整增加了收入增速的不可比性,但据此可见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的态势。2015年、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实际增长8.9%和6.2%,增速放缓的趋势更加鲜明。

  为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战略方向。

  “当前,虽然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低于40%,来自于农业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更低。但是,来自于农业收入的稳定增长仍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为此,要按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在节本增效降低风险中实现增收,在创新发展思路中实现增收。”姜云长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指出,促进农民增收,要在存量和增量上同时做文章。在存量方面,注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在增量方面,鼓励农民提档升级,同时促进农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区间延伸。


责任编辑:张丽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