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品传统文化

2017年02月11日 10:05: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朱婷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灯谜可以说是风采秀异的一朵奇葩。元宵之夜,观灯猜谜的习俗,自宋朝便已流行,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清末民初,全国各地的灯谜社团纷纷成立,一度出现“满城争说春灯谜”的盛况。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谜底为《三字经》句”、“不负相思意。谜底为十笔字”……

  春节期间,在古色古香的琉璃厂西街,路旁悬挂着的灯谜条幅引得不少居民流连驻足。这是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的首届“亮灯祈福迎春灯谜会”,北京市灯谜协会会长王谦被居民们团团围住,好奇的人们想从他这里获得一些猜谜的线索。

  “火车一响,是不是‘运’?黄金万两,意思是富有吧,换个说法是不是‘不穷’?连起来是什么——‘运不穷’。”王谦笑呵呵地解释。伴随着大家恍然大悟的神情,王谦说,灯谜是一项综合性的游戏,它既考验人们的反应能力,更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储备,猜几个就能体会到了。

  “不许搞阴谋诡计。谜底为著名二胡乐曲”——《光明行》,“不利你我。谜底为乐器”——吉他。随着一个个谜底被人们揭晓,王谦与猜中的人一样手舞足蹈。

  “迷人”的灯谜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王谦介绍说,《红楼梦》中就有不少关于灯谜的篇章,“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是元妃之作,谜底是爆竹。“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探春作的风筝。

  元宵之夜,观灯猜谜的习俗,自宋朝便已流行,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清末民初,全国各地的灯谜社团纷纷成立,一度出现“满城争说春灯谜”的盛况。在灯谜普及讲座上,面对众人,王谦说起灯谜的历史,如数家珍。

  王谦今年72岁,他对灯谜的喜爱从儿时就开始了。出身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在语文教师的父亲带领下诵读经典文献,接触灯谜之后十分着迷。当时,在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经常有猜谜活动,小小年纪的他很快猜遍当地无敌手。除了猜谜,他也制谜,他家有两个发黄的小册子,他这30多年自制的灯谜,全记在上面。平时,他爱看书、爱看新闻,在他眼里,天文地理、社会热点,信手拈来,大俗大雅,皆可入谜。

  当然,王谦追求的灯谜是较雅的一派。“‘眉眼盈盈处’,这是一句宋词,打一名句,猜猜是什么?”说起自己得意的灯谜作品,王谦眉飞色舞。谜面雅,谜底也同样雅致,谜底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不就是眉眼盈盈吗?多有画面感。”王谦笑称,自己是“谜途不知返”,猜谜、制谜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凡是看到什么,都想琢磨制出灯谜来。

  王谦数次参加央视举办的《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先是作为挑战者,后来作为带队导师,在他看来,制谜、猜谜的人是一群有趣的人,并非古板的老学究,要有足够的知识修养和幽默感,才更享受乐在其中的感觉。

  灯谜,就在我们身边

  出生在福建南大门诏安县的郑育斌,如今从事文艺工作。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也是一位谜人,他读小学时,每逢节假日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猜谜,渐渐在猜谜、制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今,他是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也曾是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策划兼首席评委,出版了《郑育斌说灯谜》、《郑育斌教你轻松猜灯谜》两部专著。

  修喆如今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是灯谜。“灯谜确实有其研究价值。”她对记者表示,有人说它是最短的文学,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民俗、一种寓教于乐的游戏,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日本,研究它的人都寥寥无几。作为一种娱乐,在如今这个娱乐过剩的网络社会中已经没有昔日的吸引力了。但作为文化现象,需要有人去传承和探究。

  现居深圳的赵首成,曾是安徽省六安市政协委员,也是一位醉心灯谜的研究者。在他看来,灯谜就像文字魔术,一旦接近就很容易感受它的魔力。赵首成如今是深圳灯谜协会会长,除了筹办重大谜会活动,他还经常在少年宫、儿童图书馆等处举行灯谜知识讲座、培训。

  如今经商的苏荣灿是福建石狮人,在他的带动下,石狮的灯谜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供职于北京市大兴区检察院的蒲洪涛,作为灯谜爱好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每年单位的联欢会上,他都会出一些谜语,供同事们猜谜娱乐,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同事喜欢上了灯谜。

  成立于2014年的北京灯谜协会,宗旨是“重振北京谜事”。几年来,协会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数百场大大小小的活动,将制谜、猜谜的乐趣带到更多人身边。

  “灯谜完全可以变成人们的业余爱好,就像打球、下棋一样,无论在什么时代,它都能带来别样的乐趣。”王谦表示。

责任编辑:朱诗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