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安家”之后更要“收心”

2017年02月09日 09:13: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春节前,一直在北京忙活服装生意的傅长友回到了辽宁老家。好不容易回趟家,老傅在家的时间却不多,天天往村部跑。作为灯塔市三尖泡村的流动党员,有36年党龄的他乐于去村部尽义务。灯塔市针对农村流动党员出台了积分制管理办法,让当地党员素质和党性意识显著提升。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仅在农民工群体中就有300多万“流动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3.75%。随着各种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双创热潮持续升温,各种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数量还将增多,管理难度还将变大,需拿出应对之策。

  比如,按有关规定,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然而,由于群体大、居住散、分布广,不少流动党员经常无法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前两年,新华社记者在北京丰台采访时就遇到了一个典型例子——有着20多年党龄的流动党员徐传奎说,“我工作在天津,但组织关系在北京,参加党组织活动非常不方便,最近16年只过了5次组织生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每一位党员都应尽到责任,流动党员不能缺席。《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任何党员都不能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创造条件让流动党员过好组织生活,有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与引导,预防一些流动党员出现党性意识淡漠的问题。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流动党员们的诉求,让他们既能“安家”又能“收心”,真正把思想回归到党的宗旨上来。目前,多地在让流动党员“安家”方面已采取各种有益尝试。比如,深圳市面向行业协会和产业园区推出党建组织员,把“口袋党员”“隐形党员”“挂空党员”找出来,并建立基层党组织;党员驿站、党员阳光驿站、红色驿站等流动党员的活动场所,也逐渐成为各地党建工作的标配。

  如果说,让流动党员“安家”是管理工作的“硬实力”,让流动党员“收心”就是“软实力”的体现。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受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比如,不妨尝试利用“互联网+”,通过微信群、QQ群对流动党员及时教育,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考核督查。下一步,要把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纳入议事日程,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并重。

  当然,当党组织为“安家”和“收心”创造了各种条件之后,流动党员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提升党员意识,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找回入党时的“初心”。

责任编辑:朱诗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