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110岁“红色女特工”的传奇人生
追忆110岁“红色女特工”的传奇人生
2017年02月08日 15:29:59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翁浩浩 李鹏
年轻时的黄慕兰
2月7日上午,一位老人在西子湖畔与世长辞,享年110岁。
这位出身书香名门的老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将一生最光辉的岁月投入革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她曾参与营救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晚年定居杭州,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
老人名叫黄慕兰。
记者了解到,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了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傍晚时分,记者电话联系上了黄慕兰的家人。电话那头的他们正处于悲恸之中,婉拒了记者的访问。不过,记者找到了几位曾经接触过黄慕兰的人。从他们那里,记者了解到老人的生平故事。
一位传奇的"红色女特工"
在浙江医院9号楼3楼,黄慕兰生前所住的病房很普通。"感觉是一位非常有修养的老太太"。这是医护人员对黄慕兰最多的评价。
记者了解到,1月中旬,黄慕兰病情恶化,随即被转入ICU病房。2月7日上午,曾经历过无数次涤荡起伏的她,这一次再没能醒来。
老人走了,留给了家人无比的悲痛,也留给了友人们无尽的哀思。
2002年的春天,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包晓峰处长曾专门拜访过黄慕兰。当时他和黄慕兰都住在杭州市西湖区友谊新村。
时光荏苒。虽然这次会面已过去10多年。可至今回想起来,包晓峰仍然觉得历历在目。"黄老面目清秀,皮肤也很好,透着当年时大家闺秀的风范。乍一眼,我根本不相信她已经90多岁了。"包晓峰回忆说,那时,黄慕兰已经开始撰写自传,她还亲手递上草稿,仔细向他征求意见。
包晓峰评价说,黄慕兰的一生是"传奇"和"坎坷"的。她见证了上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在上海的许多重大事件。
1907年,黄慕兰出生在湖南浏阳,父亲黄颖初是当地有名的文人,与谭嗣同、唐才常一同在名儒欧阳中鹄门下受教。
19岁那年,黄慕兰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参加红十字会的救助工作,并担任汉口妇女部的部长。1929年,她被秘密调往上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兼机要交通员,曾参与营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
1936年冬天,上海发生了著名的"七君子事件",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的罪名,秘密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7位爱国志士,黄慕兰积极推动"七君子"营救工作。此外,她还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身份,参与"全国冤狱赔偿运动"、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新中国成立后,黄慕兰因冤案而牵连入狱,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
"黄老非常乐观,我能明显感受到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包晓峰说,战火纷飞的年代条件非常险恶,但她依然坚持为党的事业竭尽所能,而且屡立奇功。"用今天的话讲,黄老既'高智商'又'高情商'"。
2016年初,她亲述的《黄慕兰自传:最美红色女"特工"亲述》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再版。全书共38章,31万余字。在书中,黄慕兰回忆了她接受进步思想的少年时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青年时期以及错案平反后安度的晚年时光。其中,书中大篇幅讲述了她的四段婚姻与革命工作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记叙了她与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革命元勋交往的经历。
黄慕兰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好在我生性好强,对中央的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丧,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所以这点个人情感生活方面的波折是压不垮我的。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唯一保健妙诀。"
一位慈祥而乐观的老人
据了解,黄慕兰在上海滩"潜伏"期间,曾多次到杭州隐蔽,从此与美丽的杭州结缘。黄慕兰非常喜欢杭州,也非常喜欢西湖。1993年夏,她离休后移居杭州,安度晚年。
约是从7年前起,每年黄慕兰生日前夕,中新社浙江分社副社长严格都会到老人家拜访。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老人是在她家。"第一感觉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士,她对我们这些晚辈非常热情。"严格说,家人告诉他,每次有客人上门,老人都会换上正式的衣装,认真梳整好头发。黄慕兰住院后,每次走出病房散步也都要梳妆一番,"让我非常敬佩的是,老人记忆力特别好,对当时经历的革命事件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晚年,黄慕兰一直低调地生活在杭州。她爱看电视,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对以地下党情报人员为主角的电视剧很有兴趣;空闲时还爱和人打打麻将。
在包晓峰的印象里,即便已是年过九旬,黄慕兰的思维敏捷,非常健谈,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而且中气十足。"那次1个半小时的会面中,几乎都听她在讲,我插不上话。"包晓峰笑着说,临别时黄慕兰还告诉他,自己还要练一会儿书法,这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黄慕兰还爱写诗,常常坐在洒满阳光的书桌旁,写上一两首小诗。"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入柔肠千结。回忆北伐扬鞭,年少风光卓绝。壮志豪情报国心,如荼火热。抛家出走忘朝夕,挥剑誓除荆棘。世间事,自多曲折。肝胆照,同仇巾帼。救死抚伤,神驰先烈。强敌崩溃,人民欢悦。又谁料风波再涉。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这是黄慕兰老人在其自传出版时写的一首诗,写出了她一生的忠诚与情怀。
责任编辑:朱丽娜- 2017-02-08 “不忘初心”的逻辑建构
- 2017-02-08 “十四年抗战”贯通完整抗战精神
- 2017-02-08 追寻记忆 重拾信仰
- 2017-02-08 开足马力赶订单
- 2017-02-08 海盐5万注册志愿者活跃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