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夜宿农家听民声

2017年01月28日 10:09:1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磊 等

  福建建瓯市盛前村,村民在贴春联、挂灯笼。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河南虞城县韦店集村,村民自办春节晚会现场。 刘 忠摄(人民视觉)

  河南睢县保庙村,一个小女孩手拿“福”字。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百草沟村,村民金秀玉一家在吃团圆饭。 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摄

  宁夏中卫市丹阳村——文化大院乐事多

  车子离丹阳村口还有几百米,那震天的锣鼓和音乐声,就已传到了耳旁。

  1月24日下午,从宁夏中卫市驱车,到达宣和镇丹阳村时,太阳已经下山,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这是在弄啥咧?

  露天的舞台上灯光闪烁,妇女们缠着腰鼓,跟随着一首《中国结》,有节奏地扭着、敲着。屋内暖意融融,在锣、鼓、二胡的伴奏下,一曲《长坂坡》听得人热血沸腾。“咱村文化大院,就是这么热闹,今年春节,我们要办一台自己的晚会,到时候十里八乡来个3000人不算事!”村支书秦光辉笑言。

  丹阳村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移民村,一大半人都是从西海固搬迁而来,400多户人用了30余年的时间,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现在这个新村。

  过去,村民们延续了传统的种植结构,小麦、玉米、荞麦是主要作物,2007年,村里在镇上的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苹果种植,逐步摆脱了贫困,去年全村的平均收入过万元,成功“销号”。

  这个时候,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凸显。“手头有点闲钱,人就闲不住了,男人喝点酒就耍钱,女人在麻将桌上扯是非,扯着扯着就挠开了。”秦光辉那段时间刚刚当选村支书,为此头疼不已,直到文化大院建成。

  秦光辉说,自己新年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剧团能够走得远,走到全省的舞台上去表演,一个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回乡工作,也给剧团输送点年轻血液。

  夜已深,大家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火炕已经暖了,盘腿坐在炕上,秦光辉放了一段剧团自己演绎的快板书:“跨越发展路途正,发展经济事业新。宣和镇,大有名,各项工作有创新。市委号召快行动,说一说宣和镇的民风建设树新风,树新风!”(朱 磊)

  安徽定远县南杨村——农家院里说丰年

  安徽定远县南杨村缺水严重,种地靠天吃饭。不过,村民张海清去年获得了大丰收。

  张海清流转的近2000亩农田里,沟渠、塘坝遍布其间,蓄满了水,扩挖后足足四五米深的塘坝里还搞起了水产养殖;旁边的农田里,大片的水稻早已收割完毕,散养在田间塘边的大白鹅成群结队,悠哉戏水,看上去又壮又肥。

  “去年光养鹅养鸭,就赚了近20万元,再加上养鱼以及小麦、蔬菜等的种植收入,真是不少赚。”张海清颇有些洋洋自得。

  2012年,返乡创业的张海清,流转了近2000亩农田,但刚一接手,就险些砸在手里。最需要灌溉的那几天,偏偏打不上来水,村集体的电灌站年久失修,早已不堪重负,一些小沟渠,或塌陷,或干涸,或跑冒。张海清亏了几十万。

  来年开春,定远县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投资2/3,个人出资1/3,共同管护小水库、小泵站等小水利工程。

  张海清又砸进去近20万元,投资建设了岗头电灌站。小水利不再年久失修,政府引导下“一个泵站+压力管道+数个塘坝+多个水库”的“泵站串塘”建设,把星罗棋布的沟、渠、塘等水体和农田连接贯通。“去年7、8月份,连着60多天没下雨,但田里的灌溉照样不耽误。”村民的用水难题解决了。

  按照政策,张海清享有1/3的小水利所有权,政府颁发了小水利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凭借“两证”产权抵押,张海清还申请到了50万元的银行贷款。

  “今年这个年,不只年年有余,还有点儿盆满钵满的感觉。”张海清笑得很满足。(孙 振)

  湖南龙山县比耳村——“公号”红火腰包鼓

  1月23日晚,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夜幕中走进贫困户张勇的家,原本堆满脐橙的一楼客厅,早已空空荡荡。“线上卖了1.5万斤,线下卖了5万多斤。”年终算账,居然收入二十几万元,一下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地处湘西大山里的比耳村,地无一分平,村民的口粮曾经都是个大问题。多年前,村里决定靠种纽荷尔脐橙闯出路,但如何卖出去,却始终是个大难题。“只能眼巴巴地等着中间商来收,价格由他们说了算。”张勇说。

  变化就在去年。依托腾讯“为村开放平台”(下文简称“为村”),比耳村有了自己的微信公号。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试着在移动互联网上吆喝起了村里的脐橙。

  两个多月前,村里统一了网上礼品盒的规格,一件10斤,定价68元。“以前也就1块钱一斤,这么高的价,卖得出去吗?”村民们嘀咕。“为村”带头人龚辉其实心里也没底。

  如今,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线上的礼品盒基本脱销,线下的散装批发价也卖到了两块一斤。“全村一共卖了1300多万斤。”龚辉说。

  “从来没有卖得这么好过!”村民余伟说,一个星期前卖完了今年最后一批脐橙,家里只剩下300斤鲜果,等着年后发货,“在以前,要到过年后才能勉强卖完存货。”

  如今的比耳村,手机上网早已不是年轻人的时尚。在湖北恩施工作的石小蓉,网上卖了400多件脐橙,50岁的父亲成了后方填单发货的主力。“我教他怎么视频聊天,怎么填单子,怎么发货,现在他已经是熟练工了。”石小蓉说。(颜 珂)

  天津武清区丁家公式村——秀美村庄年味浓

  快过年了,想去杨振刚家看看。天津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公式村街道不宽,但很干净。一排排红砖瓦房静静地立在那里。天色渐黑的时候,杨振刚回来了。他下午去镇上取钱,年前要给村里的文化图书管理员和因公致残的村民发补助。作为村里的会计,这是职责。

  老杨一进院门,就把我和村支部书记张宝军让到东面的大屋子,“我今年65,过了大半辈子才知道农村的日子有多好。”杨振刚说,这屋曾是儿子的婚房,平板彩电、大立柜、长沙发和一张厚重的大木床,还透着喜气。

  “我这6口人,6亩地。2亩多麦田,亩产1000来斤麦子,另外3亩多地,村里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出来种了葡萄,去年共产了5000多斤,卖了2万6。今年是第三年,刚刚进入旺果期,估计能卖5万多。”

  “我们这里水好土好,种啥成啥。天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帮助我们成立了金河滩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葡萄。这几年村子里流转了250多亩地种葡萄。”张宝军说。

  张宝军介绍,村民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2013年是1万6,2014年1万8,2015年1万9500,2016年就2万1了,村集体的收入2016年20余万。“国家现在特别重视民生。医疗保险,每人一年缴150元,20万的大病,国家给报销70%。这一下子,百姓就有保障了。”

  说着话,外面传来鼓乐声。“那是村里的秧歌队为了春节在排练。”老杨说,现在生活好,最大的变化是村庄美化、亮化、绿化。练秧歌的小公园,以前是个大垃圾沟。现在垃圾集中处理,每天保洁员都拉走。“街里一干净,人都变了,男女老少,都透着喜庆。”(卫 庶)

  福建闽清县三溪村——喜迁新家笑开怀

  马上要过年了,福州市闽清县三溪乡三溪村村民、57岁的“五保户”陈明文迫不及待地拿出鞭炮。

  抑制不住的欣喜,是因为今年搬进了新家。走进老陈的新家,上下二层楼房宽敞明亮,一楼设有厨房和杂物间,二楼则是客厅与卧室。“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陈明文脸上堆满了笑容。

  时间回到半年前,老陈还是满面愁容。

  2016年7月9日,受强台风“尼伯特”影响,闽清县遭受特大洪灾。“洪水来得又快又凶,短短几个小时便淹了一层楼。”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明文仍心有余悸,“幸好村干部早早带我们转移到安全地带,人才没有被洪水冲走。”

  洪灾发生后,闽清县迅速开展灾后重建,要求干部包村到户,陈明文成为三溪村村支委陈世灿的一对一帮扶对象。陈明文被安置在村里的活动中心,吃住全部免费;家里全部建房资金由政府和公益基金补助。“我原本做建筑行业,有经验。”陈世灿为陈明文的新房忙前忙后,“明文的生活比较困难,帮助他是我们村干部应尽的责任。”伴随着老陈的面孔由愁转喜,闽清全县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农房重建春回大地荣万物,新屋落成福临人间泽千秋。”伴随着喜庆的鞭炮声,陈明文将一副春联贴在了新家正门两侧。“感谢大家的帮助,这个春节我在新家一定过得很幸福。”谈笑间,陈明文将横批“不忘党恩”端端正正地贴在了门梁最高处。(钟自炜)

责任编辑: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