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2017年01月25日 09:45: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2017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就对瑞士进行了国事访问,出席了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访问了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瑞士期间,习近平发表了两篇重要演讲《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上的态度,解读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演讲中,习近平多次引用古典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名句,通过习近平的表达,融合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走向了世界,成为全球化的时代强音。2014年5月,本报曾以“习得”为题整理过部分习近平的名句引用,分为民本篇、治理篇、天下篇等。后续,本报还编辑出版了《平天下》两册图书,对中国古典治理智慧和中国古典政治智慧进行整理。

  如今,我们再次以“习得”为主题,将习近平的相关引用系统梳理后,分为“全球治理”和“中国方案”,分别推出,以飨读者。此为“全球治理”篇。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

  典出:《三国志·夏侯玄传》

  原文: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释义: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解读:友善的中国人民自古就重视“和而不同”的理念,人与人、国与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但是彼此间要开放包容、和谐共处。就如同做一道美味的羹汤,需要有各种滋味的调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而我们则要坚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应让文明差异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应使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2016年11月21日)

  典出: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原文: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释义:只要彼此相知,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

  解读:中国人总是试图用一种心理状态去跨越时空的隔阂。比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物理上的时空,被中国人幻化成了诗意的存在。

  而这跨接时空的,是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既能用于朋友间,又能用于国与国之间。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一是要平等,无论是朋友间还是国家间,交往一定要基于平等,平等是友谊的前提。二是要信任,相知无远近,相知就是不仅要知情,更要知心,面对共同的发展问题,只有信任才能产生合作。三是要务实,朋友间要有共同语言和事业,国家间要有相同的发展任务,优势互补,只有在不断合作干事中,才能深化友谊。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

  ——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

  典出:《后汉书·西域传》

  原文: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释义:送信的、传达命令的,每月都不断。形容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繁盛的景象。

  解读: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在历史上的长期交往,让人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甘英、郑和、伊本·白图泰是名留青史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也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当前,中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双方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登高望远,也脚踏实地,让“一带一路”建设尽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合则强,孤则弱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典出:《管子》

  原文: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

  释义:各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解读:世界上的国家同处于一个地球,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地球的生存环境。但这一条命运小船上的兄弟,却易生嫌隙,大小摩擦不断,两次世界大战几乎将世界逼到文明倒退甚至毁灭的边缘。而和平时期,我们又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放下武器,好好谋划,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所谓“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

  典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原文: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释义:高大的房屋建筑的建成,不是靠一棵树的木材原料就能做到的;大海之所以辽阔,不是靠一条河流的水注入进来就能形成辽阔态势的。

  解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友谊金字塔,都需要两国民意的坚实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交,然而真正影响两国关系的,是中国人民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源源不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这个问题的深刻理解,导致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反复强调民意基础的重要性。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与具体国家的交往中,无论是领导人出访还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民意与友谊,始终是中国向世界伸出的橄榄枝。

责任编辑:林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