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法官解读如何走出“银发骗局”怪圈

2017年01月08日 11:18:33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王春

  近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6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从10万件飙升至约70万件。

  据全国首个反信息诈骗联盟“天下无贼”发布《反信息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占总人口32%,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人接到过诈骗信息。其中,受害者年龄层偏高。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占受骗总人数的62%。

  在广大农村,随着农村青壮年及中年人都进城打工了,留守农村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传统的接触型诈骗仍占主流,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玩着手法骗农村留守老人的钱财。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衢州法院近3年来共受理此类诈骗案件30多件,涉骗老人近百人被骗款项40多万元。

  演“双簧”骗年迈留守老人

  前不久,由衢州市衢江检察院提起公诉,衢江法院判决的一起诈骗案,就是典型的一例。两被告人以假驼毛被骗取10名年均7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现金12650元,被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和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各处罚金。

  徐某、刘某都是江西省玉山县村民,徐某曾因诈骗罪被判过刑。演“双簧”时,徐某扮演弹棉花的师傅,刘某是“驼毛被”的推销员。

  2015年4月11日上午8时许,徐、刘两人经合谋骑着一辆摩托车带着道具来到衢江区莲花镇某村。

  “老人家你好,我是弹棉花的,到你家讨口水喝。”徐某手里拿着弹棉花的工具,走进80岁的周某家里讨水喝,当时家里就周某一人。

  喝水期间,徐某还问了老人有没有棉花要弹,并且与老人拉起了家常。

  正当家常拉得火热之时,另一个角色刘某登场了,只见刘某手里拿着几条驼毛被,是廉价的腈纶仿驼毛被走了进来。

  “哎,两位师傅,驼毛被要不要,这可是沙漠里的骆驼毛编织的一等被子,透气性和保暖性都非常好。”徐某假装不认识刘某,上去用手摸了摸被子说:“嗯,手感质地确实很好,东西真的不错,那你卖多少钱一条?”

  “1500元一条,如果买两条就1000元一条,我保本就行了。”刘某假装爽快地回答。

  此时,徐某拉了拉老人周某的袖子悄悄地说:“嗨,1000元一条是便宜的,正规店里至少2000元一条,现在你买两条才花2000元钱,这么便宜的事你上哪儿去找。再说这个驼毛被还能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等毛病呢。”

  老人缺少相关知识,被眼前的“双簧”迷住了眼,对“驼毛被”的功效信以为真,于是拿出2000元,从刘某手上买了两条“驼毛被”。

  同日上午10时许,徐、刘两人采用同样的方法向樟潭街道缪家村年过七旬的杨某推销了假驼毛被。

  法院审理查明,在接下来的16天时间里,被告人徐某、刘某先后在衢江区、柯城区的偏远村落演“双簧”行骗10多次,虽说演技很蹩脚,但仍有10名老年人上当受骗,被骗现金共计12650元。

  对此,承办法官陈汝芝分析认为,10名被骗老人存在的共同特点是年龄偏大,其中80岁以上的有4人,其余都在70岁以上,都是单独居住的老人,其子女都在外面打工,且老人基本上都是文盲,信息闭塞,辨别能力差。

责任编辑:安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