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2016年12月12日 15:13:1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心耕

  中国古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2016年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古语源自汉代刘安编纂的《淮南子·汜论训》。原文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其意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仿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百川源头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天下太平为最终目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体现在古圣先贤的治国理政思想中。细读《论语》我们发现,“富民教民”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目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使百姓先富起来,然后在富民的基础上教化民众,使其能够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如何富民?孔子提出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等主张。“惠而不费”,就是要求为政者施惠于民,节约用度;“劳而不怨”,就是要求为政者使民以时、节省民力;“欲而不贪”,就是要求为政者当求百姓之利,不为一己之私。为了实现孔子的这些主张,孟子还提出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等具体措施,就是在分配给农民土地之后,保证其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减少民众的税赋,就可以使民众富足起来。

  孔孟的这些为民、安民、惠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他们治国理政的理念和亮点。唐开元年间,位于长安和洛阳之间的交通枢纽蒲州,其区位优势并没有带来经济实惠,权贵及不法官吏频繁过往,倒是给当地官府增添不少麻烦,且加重百姓负担,又遇到连年灾害不断,导致百姓痛苦不堪。裴宽出任蒲州刺史后,拒不迎合权贵,而且深入民间,发放赈济粮,惩处一批贪官污吏、地方豪强,蒲州百姓将他视为“及时雨”。巧合的是,裴宽的到位竟然让当地解除旱情,《旧唐书》如此记载:“州境久旱,(裴宽)入境,雨乃大浃。”此后,裴宽任河南尹,“不负权贵,勇于恤隐,政乃大理”。玄宗皇帝对裴宽的执政理念及政绩颇为欣赏,即赋诗赞曰“德如岱云布,心似晋水清。”

责任编辑:贾歆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