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人民币“入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016年10月23日 10:34:0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杨红亮
人民币“入篮”反映了中国在货币、外汇和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不仅为中国未来深度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参与其他方面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留下了很多启示。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称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简称SDR)货币篮子。正如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女士在声明中所说,“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扩大对于特别提款权、基金组织、中国和国际货币体系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里程碑。”
人民币“入篮”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的自然结果,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的软实力。在“入篮”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预计会加快。与此同时,人民币“入篮”也反映了中国在货币、外汇和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不仅为中国未来深度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参与其他方面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留下了很多启示。
单一储备货币存在严重弊端
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在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下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补充性储备资产,是成员国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权利。然而,在特别提款权创设后仅仅几年内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主要货币转向浮动汇率制。其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许多国家积累了大量国际储备,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有信誉国家政府的借款提供了诸多便利,这些变化降低了各国对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资产的需求。因此,在其创设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特别提款权在全球金融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但是,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长期使用量化宽松政策,泛滥的美元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了使用单一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存在严重弊端。同时,2009年总额为1826亿的特别提款权分配向全球经济注入了流动性并补充了成员国的官方储备,为不少国家顺利渡过危机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因素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开始重视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作为一篮子货币,其汇率比单一货币更为稳定,也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全球经济的现状,因此有成为超主权货币的潜力。然而,特别提款权并非货币,也不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权,而是对基金组织成员国可自由使用的货币的一种潜在求偿权。特别提款权目前只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交易:一是国家间的自愿交换;二是由对外状况强健的国家从对外状况薄弱的国家购买。因其持有方目前仅为成员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特别提款权尚不能作为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计价与结算货币。这个缺陷限制了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
中国政府近来在不同场合积极呼吁基金组织循序渐进地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例如,2016年4月开始,人民银行同时发布以美元和特别提款权作为报告货币的外汇储备数据。以特别提款权作为外汇储备的报告货币,有助于降低主要国家汇率经常大幅波动引发的估值变动,更为客观反映外汇储备的综合价值,也有助于增强特别提款权作为记账单位的作用。自2016年一季度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公布以特别提款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另外,世界银行于2016年8月底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三年期、5亿特别提款权债券——为全球30多年来此类债券首次发行。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发布的公报中提出,支持正在进行的在扩大特别提款权使用方面的研究,如更广泛地发布以特别提款权为报告货币的财务和统计数据,以及发行特别提款权计价债券,从而增强它的韧性。推动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早日建立起特别提款权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是当务之急,这应该成为下阶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
责任编辑: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