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长征: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

2016年10月22日 15:04:5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裴广江 李琰 刘歌

  “我不仅看到了长征的艰难,也看到了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正是秉承这种精神,中国人战胜困难,实现了发展和繁荣。”金秋10月,南非大学生查克力在北京只有一周的交流学习时间,但他还是专门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长征主题展览。

  “这本是我的,这是给儿子的,这本给女儿……”30年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出版后,人们排队请他在书的扉页上签字留念。

  80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首次走进陕甘宁边区。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在英国出版,将长征故事讲给世界,两个月内发行五版,此后译成多种文字,风靡全球。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年来,世界范围内对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前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在中国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通过外国人士看长征,更能感受到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

1119766385_14770918920061n.jpg

10月12日下午,两名南非大学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信念·精神·传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记者 刘 歌摄

  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河流,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这是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是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斯诺如此描写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场景。

  勇气,决心,艰难困苦,英勇牺牲,这是斯诺讲述长征故事时的关键词。“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他认为“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正是中国红军的英雄壮举,激励着索尔兹伯里在1984年以76岁高龄踏上长征路。他怀揣心脏起搏器,不顾年迈生病,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最终完成了斯诺“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的愿望。“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特别是过雪山和草地。”他说,“1934年的中国革命的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艰难和困苦,挫折与胜利,奋斗和超越,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激荡的,是人类共同的心路历程,唤起的是人们对进步与胜利的渴望。

  “这是一部会永远流传下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的儿子斯蒂芬·索尔兹伯里说,《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出版30年后又再版,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美国州立大学协会主席阿伦·奥斯塔尔1943年参加二战,中学时就听说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将未受过良好军事训练的工农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具备很强战斗力、能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周旋作战的红军队伍,革命精神是红军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尤其令人钦佩。”

  “长征是一次人类为理想和信念奋斗的史诗般壮举,中国共产党人证明了永不言弃的价值所在。”西班牙留华学生会会长、中国问题专家赫奥尔辛那·依盖拉斯说,她1975年就第一次了解到长征中的伟大事迹。“当前,长征精神仍然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指引作用,我们要坚定地迈出步伐,为理想信念而奋斗”。

  一座民族复兴的巍峨丰碑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是1840年以来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振奋了沉睡的东方民族的精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进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长征永远是一座巍峨丰碑。

  80年来,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的记者、作家、学者等,不断寻访长征故事、研究长征精神,努力读出长征胜利与新中国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间的联系。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索尔兹伯里在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共产主义在地球1/4人口生活的土地上取得胜利,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责任编辑:蔡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