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欠条也是教师节“礼物”,地方政府该红红脸了

2016年09月10日 14:53:1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今天是中国第32个教师节,从教恰巧也是32年的陈崇华却并没有心情庆祝,他手里拿着15年总计16000多元的工资欠条,无法兑现。陈崇华是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堡孜口村人。1984年,他进入村办的堡孜口村小学任教至今,其间,他从最初的民办教师成了计划外民办教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课教师”。从1984年到1999年,陈崇华这15年的工资都以村委会开具的欠条形式发放。

  15年的青春,1.6万的欠条——这是陈崇华作为民办教师的代价。欠条不是硬通货,既无法兑现体面劳动,亦无法承诺荣耀人生。父亲中风住院,没钱;孩子上学缴费,没钱。“模范教师”的荣誉,在一堆鲜红的欠条面前,显得轻佻而讽刺。

  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话早有更直白的翻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令人倍感寒凉的是,据当地相关部门表示,“这种情况还有很多,肯定不止他一个。”这些年,陈崇华因为被拖欠工资一事多次上访,每次得到的回复都一样:等国家政策。

  真的是国家政策怠慢了这些代课教师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子。《教师法》第7条明文规定:地方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再不济,《劳动合同法》第30条亦规定,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第85条规定: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报酬、加班费或经济补偿。代课教师还是编制教师,只是管理属性上的差异,他们都是老师、都是法律须兜底权益的劳动者。好吧,法律姑且就不说了,别忘了就在去年儿童节期间,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给钱给政策,且明确提出“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那么,涉事地方又是如何落实类似中央政策的呢?

  敢问一声:15年了,村里发不出的钱,镇上发不出吗?镇上发不出的钱,县级财政也穷得叮当响了吗?不说编制身份,仅仅是解决基层代课教师待遇问题,究竟有多难、还要等什么政策?

  1.6万的欠条,没有保质期、没有滞纳金,但其实也是教师节的“礼物”。只不过,这份礼物,让尊师重教四个字,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脸红冒汗”,也让权力部门的财政取向和职能作为尤显打脸。要等待的,恐怕不是什么国家政策,而是审计部门对地方财政的严苛监督、纪检部门对主事官员的严肃问责。

  这让人联想起几个月前的“故事”。上班已有7个月,却始终领不到工资——此前,陕西省周至县173名新招录的在岗教师也曾向多个主管部门反映这一情况,却一直没有结果。直到此事被当地媒体曝光,才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据说原因是“工资审批手续太过复杂,导致去年新招录的教师工资迟迟不能发放到位。”你看,在少数地方,代课教师待遇成了“历史遗留问题”,编制教师的工资也得不到刚性保障,更别说动不动就莫名其妙的“被捐款”等乱象了。时至今日,基层教师待遇仍四处漏风,科教兴国战略又如何不被拖后腿呢?

  就在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话虽耳熟能详,却依然醍醐灌顶。在这个节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体面与荣誉、温暖与赞美,似乎都献给了锦上添花的优秀老师们;而在更多贫困的基层,在更多代课老师的平凡日常中,这些美好的仪式,或是刺痛与反讽。那么,趁着节日的热乎劲儿,不妨查查还有多少欠条,在糊弄着弱势教师群体的人生——这比无妄的抒情更踏实、更叫人看到希望的光影。

责任编辑: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