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洪流中,国企青年“匠人”的苦与乐

2016年09月03日 11:25: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  

1472757997477_1.jpg

  振兴杯大赛期间,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近来自东北国企一线的选手,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冷暖与甘苦,了解他们对东北振兴的期盼与努力。

  收获与困惑

  32岁的王超是一名维修钳工技师,他在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公司已经工作了13年。今年代表黑龙江省参赛的他曾获得过不少荣誉,包括钳工比赛厂内比武第四名、青年岗位之星、公司岗位技术能手等。王超对主修数控设备、液压系统方面相对擅长。公司对技能人才很重视,2012年,王超被公司派送德国交流。半个月的学习,王超对数控卧式深孔车床、液压系统工作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德国对精准度的高要求、丰富的生产经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做维修钳工需要能吃苦,多看多练。公司里技能比武氛围很浓,年轻人想发展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培训交流的机会,技术高的可以在公司内部评为专家,待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从哈尔滨某职业院校汽车修理专业毕业的王超刚到公司时“两眼一摸黑”,尽管有师傅带,但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摸索,积累经验。有一年,一个发电机大机组壳体需要抢修,王超从早上8点一直抢修到次日凌晨4点才完成任务。

  刚上班的时候,王超听师傅的话像“鸭子听雷”,又“脸儿小”不好意思问,遇到比较严厉“嘴黑”的师傅,会被训得比较狠。那时候,加班到晚上10点钟是常事。为了解液压阀工作原理,王超有时会抽一口烟,用手简单把阀门上面的机油擦干净,嘴对着四个孔吹,看烟从哪个孔出来。机油粘的满嘴都是,打肥皂洗上几分钟才能洗掉,即使洗掉,机油味道会也留在嘴里小半天。那时,他每天脏的像个泥人,手一天洗四五十回,用锯末子、用沙子反复清洗也洗不干净。

  苦,但师傅也会开导他:“现在不吃苦,面对困难就退缩,将来怎么有能力应对生活。”随着一个个问题解决,王超慢慢有了成就感。

  现在,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王超一周能休息一天,加上公司各种补助,税后工资每月到手不到3500元。“哈尔滨房价三环外约7000多元一平方米,三环内一万多两万的都有,靠父母出首付才勉强贷款买了套小房子。”王超说,维修钳工被定为二线岗,有时被误认为一天“没啥活儿”,其实自己一天工作时间8小时都不闲着。现在每年更换的数控设备精度要求高,有的龙门铣床维修精度不能超过1毫米的2%,设备越来越精致,维修也很耗时间。王超带过的四五个徒弟基本都离开了,现在只剩下一个刚带了不到一年的徒弟。王超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每月孩子托儿费等花销就近2000元,加上还要还房贷,经济的压力让他倍感沉重。

  王超的同学有不少分配到工厂后,工作几年就离开了,有的送快递,有的送外卖。“干个技术活儿,貌似没有达到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王超有点儿困惑:毕竟自己在维修钳工领域也深耕了十几年,刚工作时15个人负责60台设备,现在22个人负责340台设备,包括很多进口设备,工作压力大了,相比刚上班时每月赚到1200元,现在工资虽然涨了,但物价这么高,还是也有点儿吃不消。

  31岁的李嘉,已经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了12年。作为一名大修钳工,他擅长设备综合修理、设备精度调试。“我们工作很忙,现在到半年以后的工作量都排出来了,设备像汽车大修一样一台台进来。一般设备使用8年到10年就到大修周期了,比如电器线路老化等,我们要尽量恢复出厂精度,每周基本能休息一天。关于机修车间的理论培养,公司、部门有自己的技术员进行培训,总厂也有定期培训,平时提升主要靠自己”。

  团队工作各有分工,一台大设备由5到8人维修。“就像修汽车,有的修发动机,有的修变速箱,有的修底盘,如果技术不过硬就仅能干力工的活,因此大家都希望自己技术上能有所精进。”李嘉说。

  设备修理行业成长周期长,五六年可能仅是个学徒水平,新来的都挺有干劲儿,但慢慢地一些人就懈怠了。

  李嘉的工资每月税后约3000元,这还是工作了12年后涨的,刚进厂的工人工资更低。李嘉今年买了一个62平方米的房子,为上班方便,也因为买不起车,就买在了3环内,单价也要1万1平方米。父母出了30多万元,加上他们小两口的积蓄,勉强付了房子的首付。“每月要还房贷,小孩今年才1岁半,各种支出算下来,每月压力不小”。

  细心与耐心

  90后李亚运来自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他参加公司内部技能运动会得过第六名,也参加过沈阳的一些技能比赛取得些成绩。

  有一次修理“插床”,李亚运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点。还有一次修理实验器,李亚运连着每天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甚至第二天凌晨1点,从穿棉袄的季节开始一直干到穿半袖,从冬天工作到夏天。累到不想回家,到厂房就想睡觉。实验器是大粗管子,公司厂房到厂房之间有两站地远,他们需要从一个厂房拆下来管子运到另一个厂房焊装配。他们骑自行车或者用电动车运,长的管子达到2米,十几斤重。因为有基准,不能所有管子拉过去焊完,要一根拉过去,焊完再运回来拉下一根,两个厂房之间一天要折腾二十几趟。

  公司为年轻技工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给年轻人提供了三级、二级、一级技能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首席技能专家等上升渠道,还提供出国考察设备等机会,这些都让李亚运很有“奔头”。

  公司平时会邀请各方面专家培训年轻技工。“自己看书缺乏画面感,有专家现场讲解,指导进步很快。”李亚运说,公司前几年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这也体现出公司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

  “以前的厂房是砖房,地势低,下雨甚至会倒灌积水,我们还得‘抗洪’。很多设备都是淘汰下来的设备,修好再使用。在旧厂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干活时漏雨了就把机床挪走,拿盆接雨,遍地都是盆,有时水倒灌了,门口垒沙袋,还得从屋里往外舀水。下大雨的时候,晚上还要留三五个人看着水势,水大了冲过沙袋就得打电话叫大伙儿来往外舀水。李亚运说,“到了冬天厂房漏风,本来干活时热火朝天,恨不得穿棉袄干活,暖气再热,一阵冷风过来也冻得受不了,忽冷忽热常常感冒”。

  说起新厂房,李亚运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新厂房环境好了,换了新设备,以前的问题都没有了。厂房里还建了职工之家,按摩椅、体感游戏机、台球、乒乓球、羽毛球都有,休息的时候都能放松放松。”

  董洪涛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一名机修钳工。30岁的他已经工作6年,集团每年会举行技能比武,董洪涛获得过集团第二名和吉林省比赛第二名,还获得过吉林省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

  修理测功机,有的设备体积重好几吨,维修周期需要一周。解体整个测功机,从一侧开拆,水套就有6个,线圈需要一层一层拨,沉的线圈还需要用天车提着。全拆掉需要一天,修理过程中如果再做个动平衡,周期就需要延长到半个月。“每天要工作6到8个小时,蹲着、哈着腰连续高强度工作,没有点儿耐心一般人坚持不下来”。

  “如果比赛取得好名次,单位会做张大喜报贴到楼下。”董洪涛希望自己能够在振兴杯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名字也能在大喜报上出现。在厂里,工友们技能比拼的热情很高,大家都很佩服技能高手,“每次有大的技能比赛大家都会踊跃报名”。平时没有活动的时候大家都在办公室看书学习,互相讲解,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增加一分成就感。

  “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整洁细心,注意安全。态度也很重要,拆零件要有序摆放,拆完要清洗,装的时候需要润滑的时候不要硬敲打,要用专用工具,保证精度要用百分表反复调整……”董洪涛说。

  守望与希望

  35岁的王佳卓的参赛项目是网络课件设计。王佳卓是沈阳鼓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本科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读的软件工程,集团现在用的O A办公系统和公司手持办公设备项目就是他主要承担研发的。公司很重视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王佳卓工作期间读研究生就获得了单位的支持,他还曾被派往福建深、圳等地学习交流。平时,公司内部也会组成小团队,大家发挥各自所长准备课程、相互讲解,王佳卓今年就准备了40课时的Java课程为部门同事做培训,每课时1小时,每次3课时。

  公司也会聘请高校或企业信息化专职人员来讲课。集团内部很重视技术人才,每年会评选优秀科技工作者,评上的人可以获得国内外旅游的机会。技术人员会比管理人员收入高一些,技术津贴、三优津贴、技术竞赛等也是针对技术人员单独开展。助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公司对技术人员晋升的设计路径也让技术人才很有干劲儿。王佳卓获得过集团内部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党员、劳模、技术能手、优秀团干、青年标兵等各种荣誉,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其实,王佳卓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研发项目过程中,他曾面对挫折与考验、质疑甚至否定,好在,他坚守了4年。

  2011年至2014年,是王佳卓最难的时候。当时,为了开发集团OA系统,没图片,仅300万行代码,就相当于70兆word文档的内容,王佳卓都是自己一点点手敲进去的。起初,没有资金投入,没有资源,王佳卓从一个人研发开始做起,直到后来项目组才增加了几个人。系统设计、组织开发、代码的编写实施维护,王佳卓一样没落下。规划阶段,他坚持到30多个应用部门调研,有的部门下面还有几十个科室,他需要到每个科室调研协调。为了把项目做成,在全集团推广,面对质疑,他坚持调研设计。

  在王佳卓看来,项目本身只看结果,如果不成功,过程再辛苦别人未必会理解。因此,过程能否坚持下来就全靠自己坚守努力了。

  王佳卓每天加班到凌晨到2点,坚持了4个多月。敲代码很枯燥,没有现成的,完全根据需求去想代码,一边想一边写一面调试,设计用了一年半时间,实施又用了一年时间。在使用系统时,各部门的功能有冲突要调整,反馈改进又花了半年时间。直到第三年年底才见成果,每年为企业节省千万元成本,坚持到最后的王佳卓笑了。

  来自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宝成公司的杨波今年35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振兴杯大赛也是最后一年参赛,年龄正好卡在这儿”。杨波今年的参赛项目是网络课件设计师,这是他的“副业”。杨波以前学过IT,也常在公司做课件。其实他目前在公司“拆迁项目组”工作,因为目前公司正在搬迁。杨波之前从事管理设备工作,这是他的“主业”,平时会做些培训的ppt等。

  杨波回忆,公司每年都举行职工技能大赛,参赛的员工也很多,学习技能氛围浓厚。每月公司对员工也会进行技能培训,在拆迁办工作也有很多外出去其他公司交流学习的机会。公司也支持杨波发展学习IT技术这项“副业”,他能够进入拆迁项目组,IT技术特长也有“加分”,因为项目组在统计设计绘图等方面都有需求。杨波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学习IT技术,更上层楼。

责任编辑:楼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