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号班列奔驰“一带一路”

2016年08月27日 12:14:19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方臻子 王罡

  不依江傍海、无自然禀赋,这个30多年前在《辞海》中仅有40字介绍的偏僻小县,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唤醒“鸡毛换糖”的古老经商基因,弘扬起坚韧不拔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奇迹。这就是在义乌上演的一部开放发展、勤劳致富的壮阔现代剧。而这一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发源于一个马路市场的开放。

  1982年9月5日,当时的义乌县委作出了一个决定——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马路市场到万商云集;从走出国门,到建功“一带一路”,义乌登上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舞台,成了引人瞩目的“角儿”。“对外开放,是义乌不断取得发展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盛秋平这样说。这句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思考总结,被千千万万思变、能变、努力想活得越来越好的新老义乌人,演绎成无数精彩传奇故事。金小民和艾伊塞,就是其中的两位——

  白手起家“义乌传奇”

zjrb2016082700003v02b019.jpg

  人物名片

  金小民(Kim)

  义乌商人,金斯顿国际董事长


  在义乌港18楼的办公室里,金小民正与哈萨克斯坦“阿丝道”公司在义乌的代表郭建清,商谈首批哈萨克斯坦绿色农产品的进口细节。办公室的白墙上,挂着一幅“马到成功”的字画,三匹骏马奔腾而来。

  他们两人在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上相识。“一带一路”带来的战略机遇,“义新欧”开辟的物流通道,加上义乌市场在全国的辐射能力,“阿丝道”想在义乌设立中国区的运营总部,要把哈萨克斯坦的葵花籽油、蜂蜜、意大利面等农产品打进中国市场,搭上中国消费转型升级的快车。第一批农产品,已经搭乘着“义新欧”的回程班列来到义乌海关。接下来的事,就是金小民最擅长的了。

  金小民出生在义乌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98年,从浙江税务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协税员。工作虽然轻松体面,但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没有发展空间,身边又从来不乏白手起家的“义乌传奇”,2002年金小民终于按捺不住辞职的冲动,进了一家货运代理公司做起了业务员。为了节省开支,自行车是他拜访客户的重要交通工具,“白天坐在自行车上,晚上睡在仓库里”,业余时间都“泡”在了各种培训班中,学英语、学国际物流规则、学企业管理。

  2004年,金小民看准了国际货代领域的业务呈几何级数增长,便从同学那里借来3万元本钱,正式注册了金斯顿进出口公司,走上了创业之路。结果,金斯顿公司赶上了外贸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每天接电话都来不及,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金小民又敏锐地察觉到,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他萌发了打造外贸服务链的想法,先后将业务从货代延伸到海运、空运、仓储、国际铁路联运、报关、退税代理、进口代理、外贸保险金融等领域,最终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国际供应链服务。

  商机不断出现。2011年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2014年义乌实施市场采购的新型贸易方式……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金小民再次站上“风口”,企业规模越做越大。

  数年前,金小民了解到来义乌的哈萨克斯坦采购商很少,断定中亚将是一片新的市场,于是2012年,他在阿拉木图设立了办事处。“阿丝道”公司要将当地优质农产品引进中国的想法,其实与他不谋而合。此外,“金斯顿”在巴西、巴拿马设有办事处,为做大新兴市场“蛋糕”打下基础。金小民还组建了商贸公司,将西班牙的橄榄油、乌克兰的葵花籽油、泰国的大米等进口到国内市场,分享进口市场快速发展的商机。

  目前,金斯顿公司在义乌港的仓库面积有一万平方米,每天能出近百个货柜;在上海、广州、宁波等地设有分公司,员工200人,其中来自加拿大、乌克兰、哥伦比亚等国的外籍员工近10名,可提供哈萨克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多语种服务。

  2014年12月14日这一天,金小民终身难忘。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企业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作为我国中小企业代表之一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将“义乌声音”从“欧亚大陆心脏”——阿斯塔纳传遍中亚。

责任编辑: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