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法治建设 护航浙江发展

2016年08月27日 11:35:4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江 南

  “村里的财务收支,小到买一瓶墨水、买一次性杯子的账目都要上墙公布。”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村民何荣伟,是村里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他指着村务公开栏里一条条账目明细说,这些内容都要经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再盖章、签名。在后陈村,村民们还能上数字电视,点开“村务公开”板块,看看最近村里项目进展、财务情况,领付款单据等原始凭证都一清二楚。

  曾经矛盾纠纷不断的“上访大户”后陈村,2004年被“逼”出了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让村民共同参与村级事务监督。10多年来,后陈村保持着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工程项目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四个零”,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最近揭晓的“法治浙江”建设10周年“十大法治事件”评选,“后陈村首创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入选其中。10年来,“法治浙江”的建设步伐改变了许多像后陈村这样的基层农村的面貌,影响着众多城乡普通群众的生活。

  创新探索法治引领

  全省各类安全事故同比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6.34%

  2006年4月,浙江省委全面部署“法治浙江”建设,率先开始建设法治中国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2014年12月,浙江省委决定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提出法治建设新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在全国率先发布县域法治指数,率先出台法治政府建设省级标准,率先探索“开门立法”,率先晒出省市县乡四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率先开通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政务平台。通过这一系列创新探索,“法治浙江”建设先行先试,彰显法治的实践力量。

  10年来,浙江上下凝聚共识,越是科学发展,越要法治引领。把法治精神作为主心骨,真正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实现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都离不开法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只有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才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如今,浙江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已成为全国法治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去年全省各类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同比分别下降5.5%、4.58%,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6.34%。

  推进工作于法有据

  改革贯穿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

  “当初关了我的水晶厂,心里想不通,上访了几趟。现在看看翠湖水那么清、环境那么美,关厂也值了。”浦江县居民吴林森原来开的水晶加工作坊,就在县城翠湖边上。浙江省2013年启动“五水共治”,浦江治污水正是第一个“硬仗”。

  让吴林森觉得服气的是,这次整治行动“一碗水端平”,始终坚持法律这把“尺子”。凡是污染加工户,哪怕再“有背景、靠山硬”,也要“拔钉子”;能保留下来的合规企业,则全部“公示上牌”,接受监督。

  近3年“治水”,浦江县取缔了2万多户无证水晶加工户,全县水晶加工户数量减少90%;共立案处罚458起,其中行政拘留332人、追究刑事责任77人。

  几年下来,“垃圾湖”成了天然浴场,常年劣Ⅴ类的水质提升到Ⅱ类。浦江县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从多年全省“垫底”,实现“三年三级跳”。不仅如此,当地信访总量也连续下降,2013年下降了50%,2014年下降了33.5%,2015年又下降了49.2%。

  近几年浙江省打出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和改革举措,无不贯穿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确保于法有据。

  像拆除违法建筑,涉及利益复杂,推进难度大。2013年初浙江省下决心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改一拆”三年行动,人大立法第一时间同步介入。改革发展到哪里,地方立法就服务规范到哪里,提供法律保障。

  违法建筑怎么认定和处置?处置的主体和程序怎样规范?出现问题如何追究责任?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对这些具体事项一一明确。

  在桐乡市濮院镇,过去不少村民房前屋后都搭了违法建筑,靠出租房子就有几万元的年收入。而“三改一拆”中,这里实现了90%的自拆率、拆违“零冲突”。“如果改革不依法,就可能天天当被告。”有镇干部感叹,搞“三改一拆”,每天都是普法日。市里集中律师、公证、调解等资源提供法律服务,普法宣传、送法下乡不留死角,全员覆盖。

  目前,浙江累计依法拆除违法建筑5.06亿平方米。推进重点工作的过程,也成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过程。

  利民惠民保障权益

  27个立法基层联系点直接收集群众意见,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县级全覆盖

  最近,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曹报村71岁村民邹淦林,从派出所户籍民警手中拿到了一本新户口簿。几年前,邹淦林的孙子外出读书迁出户口,等毕业了想把户口迁回村里,却因城乡户口差异一直办不成。

  今年1月1日,湖州全市迎来城乡户口“一元制”时代,社会公共服务政策城乡一体,邹淦林家的烦心事也迎刃而解。更让他高兴的是,以前农民只能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比例仅30%左右,现在可以选城镇医保,报销比例有70%。

  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差别,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对湖州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革,对浙江也是意义重大的法治改革。这一场变革,最终落脚点正是法治为民,不断让群众提高安全感、满意度。

  便民、利民、惠民,依法保障群众权益,是“法治浙江”建设的目标。如今,在浙江,27个立法基层联系点直接收集群众意见;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县级全覆盖;3万多个行政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覆盖率超过98%……

  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主法治实践,在浙江各地展露活力。像首创于温岭市的民主恳谈制、参与式预算,发端于舟山市桃花镇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都在全省推开,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公共事务,都有群众参与的身影。

责任编辑:徐淑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