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请担当起践行信用文化的历史责任

2016年08月23日 09:50: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吴晶妹  

  一、信用体系建设给青年海阔天空

  青年信用是青年获得社会信任的资本,由青年的信用意愿、能力与行为结果构成,是青年社会关系与经济交易活动的价值体现,最终通过社会关系的声誉、经济交易的授信额度、行为记录与评价等表现出来。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人们拥有设备、厂房、资金等,才能开展生产,达成交易,获得经济利润。具有实物资本是人们参与经济交易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必备前提条件,否则就将“出局”。

  在现代信用经济中,信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共同参与资源配置,使资源配置更加公平、有效、多元化。信用资本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新依据,比实物资本来得更直接,有时能发挥一票否决的作用。信用建设丰富和扩大了社会资源配置领域与手段,补充和调节了仅以实物资本配置资源的不足与漏洞,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创新一套新的制度和办法,让每一个青年都能积累和提升自己的信用资本,让青年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资本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公开、公平地参加社会资源分配,“不以出身论英雄”,不用“拼爹”,让经济更有活力,让社会发展更公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青年信用体系建设是基础性支撑,是鼓励与支持青年发展的长效制度与根源之策。

  二、信用体系建设赋予青年历史性的社会责任

  信用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建立信用关系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比如,有些人诚信意识很强,能自觉遵守约定,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有些人诚信意识很弱,经常不履约,不但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反而获利。这样,有些人就会逐渐偏向不守信用,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倾向不守信用的集群效应。正如老百姓所说的“学好不易,学坏三天”“好人难当”等。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国外也是如此。

  社会需要以人为本、相互信任、和谐稳定发展。长久以来,人类以群居为主要生活、生产模式。在群体中,信任成为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地域范围无限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远远超越了血亲关系,以往家族式的血亲纽带,已经不足以覆盖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多素不相识甚至素未谋面的人,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电子商务网站等建立联系,乃至发生经济交易,靠的就是信用。如果人们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不但经济交易无法达成,社会一般交往也很难维持。

  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历史、习惯、文化、道德理念等有关。中国千百年来,重视家族利益,强调血缘关系,弱化了社会关系,社会缺乏广泛的、普遍的相互信任。比如,很多人在村里一言九鼎,诚实守信,但是走出村子,与陌生人交往,则能蒙则蒙,骗一把是一把。人们的信用意识与行为的进步落后于技术发展。在网络与大数据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构建新型信任关系,要突破家族与血缘关系,突破封闭的、小范围的信任,建立大范围的、普遍的社会信任,形成新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青年是祖国的栋梁,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接受了新的信用知识与文化,开启了新的信用习惯,应该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信用文化传统,用新的社会信用意识与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人群,在家影响父母长辈,到社会上要以身作则影响身边人。注重自己的信用记录,积累自己的信用资本,为了自己,为了社会信用环境,为了信用中国。

责任编辑:安佳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