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岁月沉淀的全是美

2016年08月21日 10:49:3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刚

  演员在京剧开幕之前上台走场。

  国家京剧院二团演出京剧《汾河湾》,黄炳强饰演薛仁贵(左),张琦饰演薛丁山(右)。

  国家京剧院二团演员查思娜为演出做准备。

  京剧《党的女儿》排练中。

  国家京剧院一团演员戴忠宇正在“扎靠”,准备排练。

  提到京剧,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端庄亮丽的舞台、彩带飘舞的靠旗、浓墨重彩的脸谱、扣人心弦的翻打,耳旁似乎激荡着铿锵嘹亮的唱念?常言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指人的歌唱乃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舞台上,京剧演员通过富于强弱、高低、快慢、浓淡美感变化的吟唱,高亢处声震屋瓦、气壮山河,低缓时声如游丝、如泣如诉,观者的心灵在美的无数次撞击中,那充溢于胸间的感情终于在席间嘹亮高叫的一声“好”中喷薄而出,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的情感瞬间得以酣畅淋漓的融合。

  这就是最易让观者和演者互诉衷肠、引为知己的艺术——京剧。它渊博精深、韵味浑厚、兼收并蓄、自信包容,从诞生之日起,血脉中就流淌着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基因”。京剧如今式微,原因很多,做好传承与发展才能振兴京剧,已成为业内外人士的共识。

  怎样才能传承发展京剧?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很早就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纵观京剧发展史,更是一部无数剧界同仁不断发展创新的奋斗画卷。梅兰芳本人也是鼎力革新、锐意进取的先锋,他对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贯穿了自己艺术生涯的始终。

  如今京剧舞台传统戏和现代戏并重,是一种保持京剧内在张力的较好方式,更与京剧史上老戏与新戏同演的成功经验不谋而合。维护好这样的格局十分有利于京剧的传承与发展。追忆当年,“四大名旦”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争先创排新戏,吸引了无数观众,新老戏同台争艳屡见不鲜。加工老戏,创排新戏,不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就自身的艺术流派,使得彼时的梅兰芳“新式古装戏”,程砚秋《春闺梦》《荒山泪》《锁麟囊》等新戏过目难忘。围聚在梅程身边的齐如山、罗瘿公等更是共同摸索出叫好叫座、传承创新的最佳模式。

  我们应坚持用多演、精演老戏,创排、打磨新戏的“两条腿走路”。京剧只有依靠精湛的老戏才能巩固自身历史地位,依靠成功的新戏才能有所提升,这是京剧奔向未来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当然,对于京剧,无论是从业者或是观众,保持一颗豁达的平常心,追求“和而不同”的艺术心境也十分必要。此“和”既指舞台艺术上的多元和谐,又有同业齐心聚力、和衷共济之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曾说,京剧这艘大船,如果船工各有打算、互不配合,就经不起风浪。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更离不开自身的人才储备与磨炼。原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认为,要继承好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必须要有继承做基础。年轻演员要多学老戏,打好基础,有一定成就的演员可以尝试创排新戏。国家京剧院近年来在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较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尝试,出人出戏是始终不变的目标。新编京剧《曙色紫禁城》《浮士德》更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思想性广获赞誉。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扶持戏曲事业的文化政策,京剧艺术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京剧艺术乘此“东风”,着眼自身创作规律,不忘初心、不改本色,传统与创新并重,做到有本、有源、有根,必将永葆艺术青春。

  京剧艺术家的澎湃情感虽然呈现在舞台之上,其背后的功夫却下在日常训练中。无论是平日的练功、临演前的排练,还是剧目演出之前的化妆、走台,每一个瞬间都珍贵万分。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使更多的人能了解京剧艺术的台前与幕后,戏迷朋友也能从多个角度观看、品味自己钟爱的京剧艺术。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光明日报记者马列摄

责任编辑:贾歆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