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 中国在监督中前行

2016年08月10日 10:55: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刘少华 夏子傑等

  监督,是一个现代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常态。如何有效监督,一直是各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人类制度探索的“中国方案”里,有效监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监督形式和措施上,始终不断创新。既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巡视制度,也有类型多样的督查。

  这些直接由党中央、国务院派出的监督队伍,以独特的方式确保着改革发展行进在正确道路上。而中国,也在监督中不断前行。

  直指真问题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于7月全面启动,截至7月19日,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全部完成督察进驻。

  根据《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进驻一览表》,各地环保督察进驻时间为1个月左右,被督查地方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江苏省等8个省(区、市)。

  根据环保部7月19日发布的《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文件,环境问题、环境恶化趋势、环保不作为、乱作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都成为督察的“重点”,直指环保“真问题”。

  而在此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于5月3日向河北省委、省政府进行反馈。这是这项制度建立以来的首次。

  “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传导不到位”;“违法违规上马项目问题突出”;“部分重点工作推进不严不实”;“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人们很容易从措辞严厉的环境督察中,联想到巡视。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在中央巡视组通报中,用词通常极为严厉。“以权谋私”、“黑洞”、“关联交易”、“权力寻租”、“买官卖官”、“搞团团伙伙”等说法,早已成为常见词。而针对具体问题的说法,如“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谎报”、“放任管理”、“靠船吃船”、“虚构业务往来”、“退而不休”等说法,也在舆论场引起很大反响。

  用语针对性强,已经成为十八大以来监督的常态。而在这背后,是瞄准真问题的决心。

  “向被巡视地区、单位反馈时,要直指问题,一五一十把问题抖搂出来,根本不要搞任何遮掩,责成其认真整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听取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提出的要求。

  巡视制度的有效探索,最终形成了2015年8月3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将已有的先进经验制度化、固化。

  而在制度成型后,巡视工作的开展更是进入了常态化阶段。十八届中央第十轮巡视工作于6月22日正式启动。截至7月6日,第十轮巡视已全部进驻完毕。

  据悉,此次中央第十轮巡视将对包括全国人大机关党组在内的32个单位党组织开展专项巡视,同时还将对天津、江西、湖北、河南等4省市进行“回头看”巡视。

  问责到人

  近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正式进驻黑龙江省开展工作,至此,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完成督察进驻,分别对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等8个省(自治区)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据悉,从7月12日本轮环保督查开始,中央督察组进驻的20多天里,问责之风已然席卷各省。各省都有多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所查出的违法企业以及问责的责任人均以数百计。

  例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江苏组已分8批向江苏省交办522件环境信访问题。目前江苏省已办结219件,对110家企业责令整改,关停取缔违法企业46家,立案处罚162家,行政约谈65起,问责27人。

  而8省(自治区)已对相关单位分别采取了责令立即改正、限期整改/停产整改、立案处罚、查封扣押、取缔关停、立案侦查、约谈、问责等措施。

  事实上,追责到人,早已成为中国监督的常态。在历次国务院督查中,最终很多问题,都具体到了相关责任人身上。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督查不要怕得罪人!督察组下去要担负这个责任,该办就办!”在2015年5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针对开展重点督查问责,明确表达过要问责到人。

责任编辑:张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