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村庄变身“人人分红”的合作社

2016年07月31日 09:50: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常钦

  夏秋两季现金分红,村民按时领钱

  若是在平时,中午11点半,河北霸州市东杨庄乡下坊村各家各户大多在忙活午饭。可在7月15日的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一改常态,关注着另一件要紧事。这不,刚刚收罢麦子,村里就通知:合作社要分红了。

  今年60岁的曹根群是村里的群众代表,一早就来到村委会。他这次来可是肩负重要任务——要领取他们村民小组50个人的分红。“一个人400元,50个人就是两万元。”说话间,下坊村的便民服务站门前站满了人,领钱的队伍已经老长。“今年麦子生长期雨水少,但合作社及时灌溉,保证了夏粮丰收,如期正常分红确实不容易。”曹根群说。

  穿过排队的人群,走进房间,四个人临时组成的“柜台”业务繁忙。村民排队依次在“各组入股名单”上找到名字,签字、盖手印。“前台柜员”合作社会计63岁的杜俊宽喊号,另外两人核对,把一张一指宽写有“姓名,人数,金额”的单子交给65岁的村会计曹恩青。对照单子,曹恩青手点出相应的金额,放进点钞机里核对后交给村民。

  分红的队伍从屋里一直排到屋外,村民们拉着家常等着领钱,屋子里喊号声、翻阅声、点钞机嗒嗒声混在一起。四人身后的桌子上,放着的成堆红色百元大钞正慢慢减少。

  “这回要分的钱款是2500人份,共计100万元。”曹恩青说,上午10点村委会就把钱放好,摊子搭好了。

  “咱自家种地划不来,多亏有了村里的合作社。如今土地都交给合作社种植,所得收益大伙分红。”今年45岁的曹建设说,2013年8月,下坊村重新整合土地资源,成立村集体所属的兴农种植合作社。看着前景不错,曹建设一家子第一批加入了合作社。

  合作社有夏收和秋收两次分红。这次夏季分红是小头,每人400元,等到秋季分红场面比这热闹得多。“到时间分红成了惯例,金额都是提前通知,有的村民干脆委托群众代表或者亲戚一起领取。刚有个村民小组106人份的钱,来一个村民代表就领走了,他拿着名单再就近发钱就行了。”曹恩青说。

  “以前种收都得雇人,年景不好还会减收、绝收。要是把地承包给外地人种,我们这儿的流转一般是350元一亩,实在太低。”曹建设说,土地入股给合作社集中规模化种植后,一年下来,农民一亩就能分红700元,比起过去自己耕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后,曹建设腾出手开了个五金加工厂,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

  村集体站出来,挑起合作社的大梁

  霸州市工商业发达,特别是农村中小型民营企业众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此也闲置出不少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恰好让这些分散的土地得以集中利用、盘活。下坊村的兴农种植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据村里退休的老支书杜朱勤介绍,近些年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增多,村里的劳动力都去企业打工,很多土地没人看管,甩手承包给外地人种。

  “一亩地租出去虽然落了个三四百元,但也有让人犯愁的事情。”杜朱勤说,以前不少村民把地承包给外地人种,流转面积一度占到了村里土地的90%。他们种植红薯,使用了大量农药和白色薄膜,不仅让土地肥力下降,最可怕的是积累下来的污染。目前村里还有不少地块现在还种不了粮食,得两三年才能恢复,薄膜难以清理,有些地里还有白花花的“白色垃圾”。

  “土地没人管,随便撂荒,随便糟蹋,都不行。”杜朱勤说,面对土地利用的严峻形势,当时经过村两委研究,征求村民意见,决定成立村集体所属的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通过村委会集体管理,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分红。如今,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25户,发展到现在的800余户、2500多人入社,入社率达到了100%。

  下坊村的地头,一人多高的喷灌设施成排竖立在每个田埂上,一亩地装10个喷灌喷头,就能完成灌溉。“没有这,麦子就完了。”老支书杜朱勤说,添补水利设施后,一亩地小麦产量达到了800至900斤。

  下坊村地处东淀溢流洼,土地不是涝就是旱,收成不稳定。乡党委和村委会研究决定对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升级,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各方面筹措资金,引进了高效节能固定式喷灌项目和卷盘机喷灌项目,1800亩地实现了自动化浇灌。

  村两委前后筹措380多万元资金,新建了农机站,购进了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建造了粮食烘干塔,打了6眼深水井。同时,合作社请来农业技术人员讲解良种良法、新型种植技术。

  村支部书记杜小刚说,机械化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现在合作社仅雇了5名农机手,就能完成全村4300多亩土地的日常田间管理。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有十几种,光拖拉机就有10多台。去年秋季,合作社将全部耕地种了良种玉米,净收入达到每亩800元左右,比农民个人耕种时增收60%。

  下坊村已经连续两年给全体村民分红,按照每人入股合作社土地1.5亩测算,每年每人分红1050元。“目前合作社保留200万元左右的日常资金,具体年底进行财务公示,其他收入刨除成本全部分掉。”杜小刚说。

  防控风险保分红,多种经营多分红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年年都有红分,是下坊村村民的期盼。

  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赵铁桥表示,在合作社经营中,各地都在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农业部从2015年起,在黑龙江、江苏等7个省(市)各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在探索多元入股载体、合理运行机制和有效的政策创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黑龙江、四川、安徽、河北等地也积极开展了土地入股合作社、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面的探索。

  下坊村的经验表明,土地入股合作社,特别是从出租到入股,减少了土地租金支出,可以降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本,减轻生产经营压力。

  首先,土地入股合作社要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农业部也将推动出台更多政策措施,为合作社解决融资、用地、用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合作社提高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让合作社更好应对经营风险。

  其次,把保险导入农业生产,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下坊村给土地全部投了农业保险。一年保费玉米4.8元一亩,小麦3块一亩,每亩最高可获赔400元。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杜小刚说,“种植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土地产出,也是降低经营风险。”根据他们的试验,土豆亩产纯收益能到2000元,合作社以后准备种500亩土豆,500亩花生,再种点青贮玉米和小麦。

  再次,多种经营能更好保住土地基本收入,实现农民分红。“多收了多分,少收了少分。每亩收入达到700元,是分红的底线,必须保住。”杜小刚说,通过多种经营,下一阶段合作社的分红目标是1000元一亩。合作社准备用200亩地建近100个大棚,技术成熟后转让给村民;目前正筹建村里的面粉厂、榨油厂,已经向上面打报告争取资金支持。目前还有2500多亩需要改造水利设施。如果全部改善到位,经营收益还有进一步提高。

  “蛋糕做大,才能分得多。”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说,要想让下坊村合作社健康发展,必须保障分红、扩大分红。徐旭初分析,下坊村通过规模经营使农产品、农资的议价能力提升,降低了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产量,也能保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价格;随着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打开新的增收之门。

  霸州市农业局副局长张伯提醒,下坊村合作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前提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充分,但合作社必须注意防范外部市场风险,重生产轻销售,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都需谨慎防范。

责任编辑:蔡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