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促进区域联动,实现融合共赢

2016年07月26日 15:47:0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 平 祝惠春

  车出杭州,一路向北不到两个小时,便是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乡里的顾渚村,东临太湖,三面环山,耳边鸟鸣不绝,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都市游客成了村里农家乐的常客。

  长兴是“蓄电池之乡”,环境污染一度“榜上有名”,近年来何以成为杭州、上海的“后花园”?县委书记吕志良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原因在于率先推进工业转型,加快生态发展,主动融入杭州都市圈,承接辐射效应。

  长兴发展的成功转型,是杭州都市圈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启动建设以来,杭州都市圈包括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区域联动,融合共赢。

  按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杭州都市圈要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这意味着,杭州在注重自身发展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龙头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杭州都市圈,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

  从产业转移到全面融合

  杭州都市圈发轫于产业“退二进三”,成熟于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将繁荣于“两会两区”发展契机。有两个盛会将在杭州举行:一个是2016年的G20峰会,一个是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如何承接“两会”辐射效应,湖、嘉、绍三座城市当仁不让。

  十多年前,杭州推进市区“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周边的湖州德清、嘉兴桐乡市、海宁等县市紧紧抓住城市化机遇,主动承接杭州溢出产业。

  2007年5月,杭州都市经济圈市长联席第一次会议在杭州举行,一个以西湖为圆心,以约180公里为半径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就此形成。从此,这片近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杭、湖、嘉、绍四城市携手共推区域合作。

  2011年,“杭州都市经济圈”更名为“杭州都市圈”,减少了两个字,传递出杭州“中心城市的带动”已从产业共兴,到交通共联、市场共构、环境共保、品牌共推、社会共享全面融合的转变。

  2014年,杭州都市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杭州都市圈在全国18个都市圈综合发展指数评测中一直位居全国第四位,已成为浙江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块,其中6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

  杭州引领升级发展

  浙江本身不是以面积、人口数量见长,今日之成就更多是来自于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充分而完善的市场环境。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要求,浙江要把全省当作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和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构建以都市区为龙头、中心城市为骨干、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全省城市发展格局,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

  引领发展,杭州当仁不让。近年,杭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把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的重要方向,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杭州创新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入中国民企500强企业的有55家,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更为可喜的是,自2010年以来,杭州市认真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通过五年努力,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的杭州“一基地四中心一都市圈”特色功能已基本形成。

  都市圈给百姓带来红利

  对城市而言,都市圈意味着资源互补、经济发展、开放融合。对百姓而言,都市圈又意味着什么?杭州上塘高架一路向北,经杭宁高速行驶不到半小时,山水小城德清就出现在了眼前。全国首条城际公交K588率先开通杭州通·都市圈德清卡,乘坐高铁只需13分钟,与杭州之间交通先行的同城化,让德清成了杭州都市圈的融杭样本。

  一条城际公交线、一张市民卡、一条绕城高速……折射出杭州都市圈正从“经济先行圈”向“生活幸福圈”迈进。

  “十二五”时期,杭州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3000亿元,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城际高速、高速环路、城际轨道交通为骨架,干线公路网及城市间常规公交线网为补充,覆盖整个都市经济圈县级以上节点的“高铁半小时交通圈”“高速一小时交通圈”。

  在交通的带动下,杭州都市圈步入全方位深层次的联动发展阶段。在医保联网结算方面,已有超过100家医疗机构与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联网对接;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钱塘江、苕溪、太湖三大流域的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从早期的产业转移,到临杭经济区的建设,再到如今教育、医疗、金融等资源的互动,提高开放水平、提升融合度,成了杭州都市圈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共识。在杭州引领下,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着力推进体制共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推进市场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都市圈文化体育设施共享,进一步推进“幸福圈”建设。

责任编辑:蔡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