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主义原理》到《共产党宣言》——

【学习时报】世界上最早的共产党纲领

2016年07月11日 15:34:5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朱永刚

  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公开发表以来,以其深邃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给世界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心目中矗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恩格斯指出:“《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有国际性的著作。”列宁讲,《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邓小平在总结自己一生学习马列主义经验时感慨道:“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168年过去,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起点,从历史逻辑、思想逻辑、时代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维度,反复观照这一思想流芳的辉煌经典,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价值。

  历史逻辑——《宣言》是怎样形成的

  回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考察经典著作孕育诞生的历史画卷,一个极具标志意义的历史图景——“共产主义者同盟”首先出现在人们的视阈里,成为不可绕开的界标。起初,它只是德国工人的一个秘密团体,名叫“正义者同盟”。当它被迫从德国迁往英国伦敦以后,已不再是秘密团体,成员也已扩大(它的会员证上至少用20种文字写着同一句口号——人人皆兄弟),逐步发展成了一个按民主原则组建的国际性组织。

  “英、法两国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同德国哲学的杂拌思想”是其指导思想,这一度造成了同盟成员理论认识上的错误与实践上的危害。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尤为重要的是,一方面,同盟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了进来;另一方面,他们表示将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坚持的立场观点,作为自身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同盟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1847年6月,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正式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那句,在几乎所有马列经典文献扉页上,都能读到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了“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大会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一条即明确规定了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此时,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已雏形初现。

  至于这个组织的纲领的起草,实际上,早在“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就已经在着手进行了。在那次大会期间,“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稿本,即《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但是,恩格斯对草案并不感到满意。当1847年10月底—11月同盟巴黎区部又委托恩格斯起草纲领时,他便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基础上,再次撰写了新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拟提交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

  1847年11月23—24日,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就要召开了,不能亲自参加大会的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扼要介绍了《原理》的内容,同时建议“最好不要采用那种教义问答的形式,而把这个文本题名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非常赞同这一重要意见。但也反映恩格斯对《原理》这一初稿依然不太满意。11月29日大会召开,马克思亲临大会。大会委托其与恩格斯共同为同盟起草准备公布的纲领。于是,在参考《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写就了《宣言》。至此,在经历了从《信条草案》到《原理》,再到《宣言》的不断演进之后,世界上第一份共产党纲领终于得以问世。

  思想逻辑——《原理》与《宣言》之比较

  溯及《宣言》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说,共产主义者同盟初创时的两次大会,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界标,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的思想渊薮。恩格斯参加了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留下了《宣言》最初稿本《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出席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原理》为蓝本创造了传世之作《共产党宣言》。从《原理》到《宣言》:共产党人第一份党纲应运而生。比较二者之为,有益于窥探其中真谛,进一步把握《宣言》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作者和文体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倾向于宣言形式,因而舍弃了《原理》的问答形式。在梅林所著《马克思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第二次代表大会前不久,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到,‘请考虑一下信条吧。我想我们最好还是丢开那种问答体而把这东西叫做《共产党宣言》。由于这里面不得不多少谈到历史,因此现有的这种体裁是根本不适宜的。’”在信中,恩格斯论及的信条,其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原理》的那25条问答,这份草案完全是用问答体写成的。

  客观而言,就直接的宣传发动任务来说,《原理》初稿要比在内容上与其完全一致的《宣言》定稿要更合适一些。但是,恩格斯本人,从一开始就为了历史的叙述方式而舍弃了那最初的25条问答。在他看来,把共产主义作为一个世界历史现象表现出来的宣言,应当是一部永垂不朽的作品,而不是一本仅供浏览的论战性的小册子。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也得到了最后完成定稿的马克思的完全赞同。

  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看,《原理》清晰表述了后来《宣言》中所蕴含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比如,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无产者和奴隶、农奴、手工业者有何区别?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后果?工业革命进一步产生了什么结果?定期重复的商业危机会产生什么后果?新的社会制度应当是怎样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有何区别?等等。但是,综观而言,与其相比,《宣言》的主题与风格却分外鲜明。

  《宣言》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的历史进程。《宣言》“决不用玫瑰色”的眼光,而热情洋溢地评价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宣言》以客观辩证的视角理性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宣言》明确有力地指出了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目的等。然而,《原理》的价值恰如其篇名一样,正是以其早已包含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宣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毫无疑问,当《宣言》站在了《原理》的肩膀上以后,其主题层次的鲜明度、文章内容的风格与色彩,还有那“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始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魅力如焰。

  时代逻辑——《宣言》留下了什么

  回到当下,在一次次饱览了这颗历史瑰宝的无数风华之后,在一次次采撷了这座思想富矿的丰富宝藏之后,试问,除却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一代代共产党人所为之顾盼与信仰的《宣言》之于今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历史的眼光。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描述与评价,而是把它们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中,用发展的、过程的眼光去审视、观察与分析。科学推断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鲜明预测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势。毋宁说,《宣言》带给人们的首要启示,就在于树立历史眼光、历史思维、过程思维。

  世界的胸怀。当然,《宣言》最为出色的思想,还在于它能用极为客观、理性、辩证的态度,充分看待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而不是用道德的标准、玫瑰色的眼光来衡量评价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正因此,《宣言》才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牢牢建立在了稳固的经济事实之上,进而赢得了被长久信仰的坚实基础。应该说,《宣言》呈现出的这种宏大气象,镜鉴来者要有全局观念、世界胸怀、辩证思维,以关怀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公允理性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正确处理借鉴与竞争、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方有海纳百川、包举宇内、吞吐天下的宽阔胸怀。

  时代的视野。《宣言》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的精华,决非一般学者的一般著述。它是在时代的路口处,喷薄而出的壮丽焰火。它是在狂风卷积着乌云、波涛汹涌的黑暗海面上浮现的伟岸航标。它揭开了资本控制社会的黑暗逻辑和丑恶面纱,指出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和无产阶级赢得自由发展的崭新方向。《宣言》那种时代的视野与远瞩感召我们,唯有面向中国问题、中国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仔细聆听时代的声音,热心回应时代的关切,方能汲取生长的长久动力,摆脱“肌无力”的无奈困境。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徐曼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