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变身“艺术大师”高价卖作品敛财
贪官变身“艺术大师”高价卖作品敛财
2016年06月14日 08:24:43 来源:新华社 作者:胡锦武 赖星
6月14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刊载题为《贪官变身“艺术大师”高价卖作品敛财》的报道。报道指出,近日,江西峡江县原县委书记宋铜腐败案被披露,其因受贿1600多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宋铜所收受的贿赂中,购壶款就达1200余万元,纪检部门查获的紫砂壶多达两三百把。从全国其他地方披露的案件来看,类似的“雅腐”现象也屡见不鲜。记者采访发现,在江西,从曾任江西省委书记的苏荣,到一些地方县(市、区)一级官员,都能找到“雅腐”的踪迹。行贿者和受贿者为达成“雅腐”煞费苦心,更为“高明”的腐败官员则干脆将自己包装成“大师”,通过高价出售作品来敛财。
受苏荣等腐败官员的影响,江西官场一度让瓷器与腐败紧密相连,甚至催生出以“大师瓷”为代表的畸形艺术品市场。据办案人员透露,苏荣妻子于丽芳曾长期在景德镇拜师学画并设立个人工作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通过这一工作室,向她赠送大量价值不菲的艺术大师陶瓷作品,为权钱交易披上“艺术外衣”。苏荣、于丽芳夫妇的行径让“雅贿”的方式一度风行,而贪腐官员所收受的艺术品种类繁多,包括瓷板画、紫砂壶、根雕、美玉等。
据了解,前些年景德镇高端艺术陶瓷市场非正常升温。“‘大师瓷’销售过热背后,其实是腐败催生的畸形市场现象。”景德镇市委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位于景德镇市委前的莲社北路是当地最有名的“大师瓷一条街”,但十八大以后,这里30%至40%的门店已关门停业,至今仍十分冷清。
在江西以外的其他省市,也时有官员栽倒在“雅好”上。据公开披露的案情显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作为“摄影家”,在被调查期间,从家中搜出价值高昂的摄影器材;喜欢玉石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玉石就成了找他办事的“敲门砖”;广西贺州市原副市长毛绍烈,长期沉迷于收藏奇石的奢侈“雅好”,仅买“黄龙玉”便花费数百万元。
更为“高明”的腐败官员则干脆将自己包装成“大师”,“生蛋”敛财。2015年2月,中纪委宣布,给予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许爱民开除党籍处分,取消其副省级待遇,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据通报,其严重违纪问题中,“弄虚作假,骗取‘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荣誉”赫然在列。而2015年1月,同样拥有“大师”称号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原党委书记冯林华,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据知情人士透露,许爱民骗取“大师”称号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卖”出高价;而冯林华则试图在“大师”的光环下通过大量创作陶器“作品”,在“卖出”高价之时,还洗白受贿钱款。
虽然披上了艺术外衣,但肮脏的权钱交易关系仍昭然若揭。官员在收受老板们“买单”的艺术品后,往往将原则、底线抛在一边,利用权力大肆为他们牟利。在苏荣案中,于丽芳在大搞“雅腐”之后,利用特殊身份变身“权力掮客”,干预选人用人、插手国企改制、染指项目运营。
专家认为,由于相关纪律条例和法律条文的缺失,办案人员对“雅贿”的取证还存在难度,惩处常常无法可依,致使一些腐败官员钻法律法规空子,故意混淆“正常爱好”与“收受贿赂”的界线。同时,由于“雅贿”涉及的物品如字画、瓷器等价格难以估算,题字润笔费更容易与劳务报酬相混淆,难以认定受贿情节,为腐败分子逃避查处提供了可能性。
“许多艺术品真伪难定,且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比如,一些名人作品可能当时价格很低,但过几年价格飙升。因此,这使得在认定‘雅腐’官员受贿罪行时存在不少困难。”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雅腐”往往手法隐蔽,治理仍存在很大难度,为了堵塞官员“雅腐”通道,可以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他们收受的艺术品进行鉴定评估,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
“可以设定一个价格标准,要求官员像登记房产一样登记个人的贵重物品,并对物品进行描述,写清来源、价格等,方便有据可查。”庄德水说,在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受贿赃物鉴定评估之外,可以从制约领导干部权力入手,加强监督,让“权力的归权力,爱好的归爱好,不应以权力谋爱好。”
责任编辑:吴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