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凑信息碎片、受理来信来访、推动制度建设——

来,瞧瞧巡视组的十八般武艺

2016年06月13日 09:02:11 来源: 作者:丁谨之 李光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杭州”、“巡视”的关键词,仍可查阅到应敏扬拟任杭州市委巡视组组长的任前公示。

  如今,这位“铁娘子”挂帅杭州市委第三巡视组,已两年有余。“对职工负责,对国有资产负责。我们必须查!”她在巡视日记中这样写道,字里行间,满是执着与担当。

  2014年3月,应敏扬的这次上任,意味着杭州——这座名列全国4个最早建立巡视制度的副省级城市之一,拥有了第3个巡视组。这一新组建的巡视组,从公安、审计、财税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充实巡视干部队伍,增强了此前有限的巡视力量。

  正是在3个巡视组的通力协作下,2015年,杭州市共完成对18家市属国企的专项巡视,实现了对市属国企巡视的全覆盖,发现问题212个、提出整改意见109条、移交反映党员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问题线索40余条……

  发现问题的背后,是杭州市委巡视组工作人员摸索出的“十八般武艺”。6月12日,省委巡视组擂响了本年度第二轮专项巡视的鼓点。这些历经实践检验的“拳脚功夫”,或可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巡视组的工作细节。

  时间紧、任务重——

  拼凑信息碎片

  2016年5月4日下午3点,纸张翻页的“刷刷”声,又一次从杭州市委第三巡视组副组长楼坚的耳边淌过。杭州市审管办的一个会议室里,他正与组员翻看市审管办及其3家下属单位近3年来的账本。“大概两天时间吧,得把这些账都查一遍。”楼坚说。

  账本中的信息看似琐碎,但巡视组坚持“在小的信息都不遗漏、不放过”。

  2016年4月25日到5月24日,杭州进行第二轮巡视,巡视杭州市物价局、市金融办和市审管办等3家市直单位。

  在驻点单位召开巡视工作动员会、在公告栏张贴《巡视公告》、在醒目位置摆放用于接收反映线索的巡视工作联系箱,这些都是巡视组入驻当日的“规定动作”。

  根据巡视条例,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到下属单位走访调研、与领导和群众个别谈话等,都是巡视组的权限。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谈话”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巡视手段。

  “不愿说真话,说成绩的多,讲问题的少。”时任中央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发表署名文章《要解决不讲真话问题》时提及的现象,杭州市委巡视组的工作人员也有同感。

  “谈话可能是巡视组最消耗时间精力的内容。”应敏扬告诉记者,领导班子成员是必谈对象,组织、纪检等重要部门的干部也要谈,此外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个别谈话”。

  时间紧、任务重,对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巡视组常通过资料分析对比,力求将“问题碎片”拼接复原。

  一次,巡视组发现A单位将100多万元监测费转移至某协会,用于发放职工福利奖金。巡视中发现的零星问题,令巡视组产生了疑问:是否存在个人经商办企业等情况?

  同年,在巡视另一单位时,巡视组意外发现了A单位负责人参办的企业参与相关项目招投标的有关资料,“拼图”由此复原。“回马枪”后,巡视组发现,该企业已注销。“但也体现了巡视工作的震慑力。”曾多次参加巡视的一位处长透露。

  “问题碎片”还源于巡视组行前的“预习”。除被巡视单位资料外,纪检、审计、检察院等部门掌握的问题线索,巡视组都会十分重视。“巡视,不打无准备之仗,提前掌握被巡视单位的权力空间和廉政风险,非常重要。”应敏扬介绍。

  少人手、缺线索——   

  受理来信来访

  6月12日15时55分,“浙江省启动今年第二轮专项巡视工作”的新闻,通过浙江新闻APP客户端,公之于众。半小时后,记者就接到读者来电,问询巡视组的联系方式。

  “线索,很重要。”杭州市委第一巡视组的组长李志海言简意赅。尽管临近退休,但面对群众的来电来信来访,他从不放松。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话置于巡视工作中,依旧中肯。

  2015年,李志海带领的第一巡视组刚进驻某单位,就收到一封反映某领导干部在项目建设中受贿的举报信。反映的问题已是“旧相识”,李志海提高了对此的重视度。“没有问题,怎么会有人接连反映?”

  他随即让被巡视单位调出所有有关该项目的资料,并将工程质量为突破口,埋头细查。很快,一个细节问题浮出水面:某个在工程建设中大量使用的重要零部件,最终使用的牌子,与中标通知书上的牌子竟不一致。

  按图索骥,巡视组发现最终提供零部件的企业,竟在项目招投标前两个月才组建,企业介绍中所用的章程、业绩等,都挪用了其他企业的资料。查明案件后,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而第三巡视组在对杭州一国企的专项巡视中,一件关于参股企业的重复信访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多次调查处理,但答复仍是“不满意”。反复研究信访调查案卷,巡视组发现企业总经理在承接重大合同、支付重大款项等事项上独揽大权、不与班子商量。这与职工多次上访中,反映的“作风粗暴、任人唯亲、管理不善”相互印证。

  随着调查推进,巡视组查清了该总经理严重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滥用职权、直接决策、长期不签订合同就生产,导致几百万元国有资产损失的违纪事实。最终,该企业总经理受到了党纪严肃处理。

  巡视组走后怎么办——

  推动制度建设

  2015年,巡视组共巡视18家杭州市属国企,每个巡视组承担巡视6家的任务,驻点巡视一般为1个月左右。

1个月,足以发现不少问题,也足以形成有力震慑。但巡视组走了以后呢?问题能否切实整改,防腐机制又能否构建?

  从一开始,巡视组的目光就落在更远处。“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从个案着手,深掘体制机制的缺陷。”李志海说。

  巡视某集团时,巡视组发现某位领导同时兼任集团下属子公司的董事长。“谁来监督他和子公司?”李志海直指监管漏洞。

  巡视一家集团时,应敏扬发现一名领导干部违规持股、在外兼职取酬。

  “领导干部违规持股,在经营活动中引入关联交易方,存在关联交易嫌疑,可见相关规定未落到实处,还有存在漏洞。”应敏扬告诉记者,按规定,国企领导不得在本企业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或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最终,这位副总退股退酬,并被集团辞退。

  发现问题,只是巡视组工作的一部分。第二巡视组副组长郑笑跃透露,巡视组会将普遍性问题向相关部门反映,并建议制定相关制度、推动完善。

  目前,接受巡视的18家国企已全部制定了巡视整改方案,并上报巡视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还有企业在健全廉政风险监督体系上,有所进展。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研究建立领导干部队伍廉政档案,并将其作为对党员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吴凌云
相关阅读